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0.44Mn1-xMxO2的晶体结构调控与电化学性能完善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钠离子电池简述第13-14页
        1.2.1 钠离子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第13-14页
    1.3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4-17页
        1.3.1 隧道T相Na_(0.44)MnO_2第15页
        1.3.2 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Na_xMO_2第15-17页
    1.4 钠离子电池电解液介绍第17-19页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第19-20页
    参考文献第20-24页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方法第24-32页
    2.1 本论文中主要实验药品第24-25页
    2.2 本实验中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仪器第25-32页
        2.2.1 材料合成和设备第25-26页
        2.2.2 材料的物相、结构和形貌表征第26-27页
        2.2.3 电极片制备与电池组装第27-29页
        2.2.4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29-32页
第三章 Fe~(3+)掺杂对Na_(0.44)MnO_2正极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第32-46页
    3.1 引言第32-33页
    3.2 实验部分第33-34页
        3.2.1 Na_(0.44)Mn_(1-x)Fe_xO_2电极材料的制备第33页
        3.2.2 材料结构和形貌分析第33页
        3.2.3 电极制备和电化学测试第33-3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4-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第四章 Co~(3+)掺杂对Na_(0.44)MnO_2正极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第46-62页
    4.1 引言第46-47页
    4.2 实验部分第47-48页
        4.2.1 Na_(0.44)Mn_(1-x)Co_xO_2电极材料的制备第47页
        4.2.2 材料结构和形貌分析第47页
        4.2.3 电极制备和电化学测试第47-4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8-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第五章 Ni~(2+)/Mg~(2+)掺杂对Na_(0.44)MnO_2正极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第62-82页
    5.1 引言第62页
    5.2 实验部分第62-63页
        5.2.1 Na_(0.44)Mn_(1-x)Ni_xO_2和Na_(0.44)Mn_(1-x)Mg_xO_2电极材料的制备第62-63页
        5.2.2 材料结构和形貌分析第63页
        5.2.3 电极制备和电化学测试第6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3-76页
        5.3.1 Ni~(2+)与Mg~(2+)掺杂第63-73页
        5.3.2 其他金属元素掺杂与几种掺杂元素对比第73-76页
    5.4 本章小结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第六章 冷却制度和电解液添加剂对Na_(0.44)MnO_2正极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第82-94页
    6.1 引言第82页
    6.2 实验部分第82-84页
        6.2.1 Na_(0.44)MnO_2和Na_(0.44)Mn_(0.89)Co_(0.11)O_2电极材料的制备第82-83页
        6.2.2 材料结构和形貌分析第83页
        6.2.3 电极制备和电化学测试第83-84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84-90页
        6.3.1 探究不同冷却制度对Na_(0.44)MnO_2和Na_(0.44)Mn_(0.89)Co_(0.11)O_2材料的影响第84-88页
        6.3.2 探究电解液添加剂FEC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第88-90页
    6.4 本章小结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第七章 论文总述与未来研究展望第94-95页
    7.1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94页
    7.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第94页
    7.3 未来研究展望第94-9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95-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压热薄材料火蔓延近熄灭极限区/幂指数区转捩机理研究
下一篇:典型软垫座椅材料燃烧及产烟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