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与方便:试论佛教信仰的特色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 信仰在佛教中的重要性 | 第8页 |
三 文献综述、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8-1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五 文章结构及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佛教信仰研究的同情立场 | 第13-18页 |
第一节 同情立场的选择 | 第13-17页 |
第二节 对解脱归趣与理性运用的同情理解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从究竟角度看佛教的信仰特色——不二 | 第18-27页 |
第一节 能信仰的主体不可得 | 第18-22页 |
一 从中观学角度论证无我 | 第18-21页 |
二 从唯识学角度论证无我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所信仰的对象不可得 | 第22-27页 |
一 无实体性的佛宝 | 第22-23页 |
二 无实体性的法宝 | 第23-26页 |
三 无实体性的僧宝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从方便角度看佛教的信仰特色 | 第27-39页 |
第一节 信仰的定义、对象及显现的特色 | 第29-32页 |
第二节 信仰的根基、发生及显现的特色 | 第32-33页 |
一 信仰的根基及其特色 | 第32页 |
二 信仰的发生及其特色 | 第32-33页 |
第三节 信仰的层次及显现特色 | 第33-35页 |
第四节 正确信仰的保证及显现的特色 | 第35-39页 |
结语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