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蚌科钩介幼虫的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 第11-21页 |
1 蚌科概况 | 第11-14页 |
1.1 蚌科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1.1.1 形态和习性 | 第11页 |
1.1.2 生活史特点 | 第11-12页 |
1.1.3 繁殖特性 | 第12页 |
1.2 生态功能及经济价值 | 第12-13页 |
1.2.1 生态功能 | 第12页 |
1.2.2 经济价值 | 第12-13页 |
1.3 我国蚌科资源状况 | 第13页 |
1.4 我国淡水蚌类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13-14页 |
1.4.1 我国淡水蚌类现存问题 | 第13-14页 |
1.4.2 解决方法 | 第14页 |
2 蚌科钩介幼虫体外培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2.1 标准组织培养液 | 第14-15页 |
2.2 有机物质添加剂 | 第15-16页 |
2.3 抗生素 | 第16-17页 |
2.3.1 细菌污染 | 第16-17页 |
2.3.2 真菌污染 | 第17页 |
2.4 钩介幼虫体外培养条件研究 | 第17-18页 |
2.4.1 温度 | 第17页 |
2.4.2 pH和CO_2 | 第17页 |
2.4.3 幼虫培养密度 | 第17-18页 |
2.4.4 换液频率 | 第18页 |
3 体外培养获得稚贝的后期培育 | 第18-19页 |
3.1 稚贝培养系统 | 第18页 |
3.2 稚贝的饵料 | 第18-19页 |
4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9-21页 |
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4.2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4种鱼血清对褶纹冠蚌钩介幼虫非寄生变态发育的效果研究 | 第21-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1.1 成熟钩介幼虫的采集 | 第21-22页 |
1.1.1 褶纹冠蚌亲本采集及成熟钩介幼虫判断 | 第21-22页 |
1.1.2 钩介幼虫获得 | 第22页 |
1.2 血清准备 | 第22页 |
1.3 4种血清对幼虫变态发育的影响 | 第22页 |
1.4 4种鱼血清的生化指标测定 | 第22-23页 |
1.5 底泥和光照对稚贝初期生长影响 | 第23页 |
1.6 统计方法 | 第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2.1 血清种类对幼虫变态发育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 4种鱼血清生化指标比较分析 | 第24-25页 |
2.3 底泥和光照对稚贝发育影响 | 第25-26页 |
3 讨论 | 第26-29页 |
3.1 血清对钩介幼虫变态发育影响 | 第26-27页 |
3.2 底泥和光照对稚贝生长影响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褶纹冠蚌钩介幼虫体外培养配方及条件研究 | 第29-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1.1 成熟钩介幼虫准备及血清准备 | 第29页 |
1.2 温度对钩介幼虫存活的影响 | 第29页 |
1.3 基础培养液与血清比例对幼虫变态发育的影响 | 第29页 |
1.4 幼虫培养密度对变态发育的影响 | 第29-30页 |
1.5 抗生素浓度对幼虫变态发育的影响 | 第30-31页 |
1.6 高抗生素浓度与高密度组养殖实验 | 第31页 |
1.7 统计方法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2.1 钩介幼虫在不同温度下的的存活时间 | 第31-32页 |
2.2 基础培养液与血清比例对幼虫变态发育的影响 | 第32页 |
2.3 培养密度对幼虫变态发育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 抗生素浓度对幼虫变态发育的影响 | 第33页 |
2.5 高抗生素浓度与高密度组生长发育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7页 |
3.1 钩介幼虫的存活时间 | 第34页 |
3.2 培养配方对幼虫变态发育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 培养条件对幼虫变态发育的影响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体外培养条件下的钩介幼虫与稚贝生长发育与形态学观察 | 第37-45页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7-3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1.2 光学显微观察 | 第37页 |
1.3 电镜样品制备及观察 | 第37-38页 |
1.4 统计方法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2.1 成熟钩介幼虫形态特征 | 第38页 |
2.2 培养阶段钩介幼虫形态及器官发育 | 第38页 |
2.3 稚贝后期生长 | 第38-39页 |
3 讨论 | 第39-45页 |
3.1 褶纹冠蚌幼虫及稚贝的外部形态变化 | 第39页 |
3.2 褶纹冠蚌内部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 | 第39-45页 |
全文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