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常用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15-17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7-63页 |
第一章 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各致病型相关性研究进展 | 第17-41页 |
1 ExPEC各致病型及其致病机理 | 第18-22页 |
1.1 致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NMEC) | 第18-20页 |
1.2 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 | 第20-22页 |
1.3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 | 第22页 |
2 EXPEC各致病型间的相关性 | 第22-29页 |
2.1 血清型分型 | 第22-23页 |
2.2 种系发育群 | 第23-24页 |
2.3 分子分型 | 第24-25页 |
2.4 毒力因子分布 | 第25-29页 |
3 人源EXPEC潜在的储存宿主——动物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41页 |
第二章 病原菌抗溶菌酶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41-63页 |
1 溶菌酶的抗菌作用机理 | 第41-45页 |
1.1 溶菌酶的种类及分布 | 第41-42页 |
1.2 溶菌酶的基因序列 | 第42-43页 |
1.3 溶菌酶的三级结构 | 第43页 |
1.4 溶菌酶抗菌作用机理 | 第43-45页 |
2 病原菌抵抗溶菌酶机制 | 第45-54页 |
2.1 细胞壁结构的修饰 | 第45-47页 |
2.2 肽聚糖的交联程度 | 第47-48页 |
2.3 壁磷壁酸的抑制作用 | 第48页 |
2.4 修饰基因的表达调节 | 第48-50页 |
2.5 溶菌酶抑制因子 | 第50-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63-155页 |
第三章 APEC临床分离株的毒力评估 | 第63-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9页 |
1.1 菌株 | 第64-65页 |
1.2 试剂与仪器 | 第65页 |
1.3 菌株的准备 | 第65-66页 |
1.4 新生SD大鼠感染试验 | 第66页 |
1.5 血清型鉴定 | 第66-67页 |
1.6 PCR模板的制备 | 第67页 |
1.7 菌株的种系发育群鉴定 | 第67页 |
1.8 APEC菌株毒力因子的分布 | 第67-69页 |
2 结果 | 第69-73页 |
2.1 APEC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69页 |
2.2 新生SD大鼠感染试验 | 第69-71页 |
2.3 血清型鉴定 | 第71页 |
2.4 种系发育群鉴定 | 第71页 |
2.5 毒力因子的分布 | 第71-73页 |
3 讨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第四章 APEC免疫保护性抗原的筛选及免疫效果的评价 | 第79-10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9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80页 |
1.2 菌株 | 第80-83页 |
1.3 高免血清的制备 | 第83页 |
1.4 免疫蛋白质组 | 第83-85页 |
1.5 重组蛋白的表达 | 第85-87页 |
1.6 候选基因的分布 | 第87页 |
1.7 攻毒保护实验 | 第87-88页 |
1.8 疫苗的安全性检测 | 第88-89页 |
1.9 抗体水平的测定 | 第89页 |
1.10 粘附抑制试验 | 第89页 |
2 结果 | 第89-97页 |
2.1 二维电泳图谱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 | 第89-91页 |
2.2 免疫反应性蛋白点的鉴定 | 第91-92页 |
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2-93页 |
2.4 基因序列的比对及分布 | 第93-94页 |
2.5 蛋白质的原核表达 | 第94-95页 |
2.6 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 第95页 |
2.7 疫苗安全性评估 | 第95页 |
2.8 抗体水平的测定 | 第95-96页 |
2.9 粘附抑制试验 | 第96页 |
2.10 攻毒保护实验 | 第96-97页 |
3 讨论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第五章 NMEC抗溶菌酶相关基因的筛选及缺失株的构建 | 第103-1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12页 |
1.1 菌株与质粒 | 第105-106页 |
1.2 试剂与仪器 | 第106页 |
1.3 抗溶菌酶活性的测定 | 第106-107页 |
1.4 NMEC萘啶酸抗性菌株的诱导 | 第107页 |
1.5 菌株NMEC38Nal~R转座子突变文库的构建 | 第107-108页 |
1.6 溶菌酶敏感突变株的筛选 | 第108页 |
1.7 溶菌酶敏感突变株插入失活基因的鉴定 | 第108-110页 |
1.8 缺失株的构建 | 第110-111页 |
1.9 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111页 |
1.10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111页 |
1.11 溶菌酶敏感性检测 | 第111-112页 |
1.12 细胞膜完整性检测 | 第112页 |
2 结果 | 第112-122页 |
2.1 NMEC菌株抗溶菌酶活性的测定 | 第112-113页 |
2.2 NMEC萘啶酸抗性的诱导 | 第113-114页 |
2.3 转座子突变文库的构建 | 第114页 |
2.4 溶菌酶敏感突变株的筛选 | 第114-115页 |
2.5 溶菌酶敏感突变株插入失活基因的鉴定 | 第115-117页 |
2.6 缺失株的构建和鉴定 | 第117-118页 |
2.7 互补株的构建和鉴定 | 第118-119页 |
2.8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119页 |
2.9 细菌在溶菌酶中存活能力的检测 | 第119-120页 |
2.10 溶菌酶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120-121页 |
2.11 细胞外膜完整性检测 | 第121-122页 |
3 讨论 | 第122-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1页 |
第六章 NMEC脂多糖抑制溶菌酶活性的鉴定及分析 | 第131-1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2-136页 |
1.1 菌株 | 第132-133页 |
1.2 材料 | 第133-134页 |
1.3 LPS的提取及检测 | 第134-135页 |
1.4 Western blotting | 第135页 |
1.5 溶菌酶活性抑制试验 | 第135-136页 |
1.6 结合试验 | 第136页 |
1.7 野生型LPS的裂解 | 第136页 |
2 结果 | 第136-145页 |
2.1 脂多糖的提取 | 第136-137页 |
2.2 野生株LPS抑制溶菌酶水解酶活性 | 第137-139页 |
2.3 野生株LPS抑制溶菌酶杀细胞作用 | 第139页 |
2.4 野生株LPS能够结合溶菌酶 | 第139-142页 |
2.5 缺失株LPS丢失O-SP部分 | 第142-143页 |
2.6 O-SP制备方法的筛选 | 第143页 |
2.7 Lipid A能够结合溶菌酶 | 第143页 |
2.8 O-SP能够结合溶菌酶 | 第143-144页 |
2.9 O-SP能够抑制溶菌酶水解酶活性 | 第144-145页 |
3 讨论 | 第145-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5页 |
全文总结 | 第155-15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57-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