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小城镇风貌脆弱性评价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7页
        1.2.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3 研究对象第18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8-19页
        1.4.1 研究思路第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9-21页
        1.5.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5.2 研究框架第20-21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1-30页
    2.1 国内外风貌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第21-24页
        2.1.1 风貌的概念第21-22页
        2.1.2 国外风貌评价理论与实践第22页
        2.1.3 国内风貌评价理论与实践第22-23页
        2.1.4 国内外风貌评价理论及实践研究的比较和启示第23-24页
    2.2 国内外脆弱性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第24-29页
        2.2.1 脆弱性的概念和内涵第24-25页
        2.2.2 国外脆弱性评价理论与实践第25-27页
        2.2.3 国内脆弱性评价理论与实践第27-28页
        2.2.4 国内外脆弱性理论及实践研究的比较和启示第28-29页
    2.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风貌脆弱性评价理论构建第30-39页
    3.1 风貌脆弱性概念研析第30-36页
        3.1.1 风貌脆弱性的组织结构第30-32页
        3.1.2 风貌脆弱性的机制第32-34页
        3.1.3 风貌脆弱性的内涵第34-36页
        3.1.4 风貌脆弱性的概念第36页
    3.2 风貌脆弱性评价的内涵与特征第36-37页
        3.2.1 风貌脆弱性评价的内涵第37页
        3.2.2 风貌脆弱性评价的特征第37页
    3.3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风貌脆弱性评价方法构建第39-48页
    4.1 评价方法构建的思路第39页
    4.2 评价方法构建的原则第39-40页
        4.2.1 科学性原则第39页
        4.2.2 实用性原则第39页
        4.2.3 弹性原则第39-40页
    4.3 评价基础方法选取第40页
        4.3.1 层次分析法第40页
        4.3.2 综合指数法第40页
    4.4 评价方法体系建立第40-48页
        4.4.1 建立初步指标第41-42页
        4.4.2 初步指标筛选第42-44页
        4.4.3 确定指标权重第44-46页
        4.4.4 综合模型建立第46-48页
第五章 案例研究——以安徽省烔炀镇为例第48-71页
    5.1 烔烊镇概况第48-51页
        5.1.1 自然概况第49-50页
        5.1.2 经济概况第50页
        5.1.3 社会概况第50页
        5.1.4 人文概况第50-51页
    5.2 烔炀镇风貌脆弱性评价指标框架构建第51-56页
        5.2.1 评价要素分解第51-53页
        5.2.2 评价要素解读第53-54页
        5.2.3 评价指标初选第54-56页
    5.3 烔炀镇风貌脆弱性评价第56-66页
        5.3.1 烔炀镇风貌脆弱性评价指标遴选第56-60页
        5.3.2 指标权重计算第60-63页
        5.3.3 指标标准确立第63-64页
        5.3.4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第64-65页
        5.3.5 建立分类等级标准第65-66页
        5.3.6 评价数据收集及处理第66页
    5.4 评价结果分析及建议第66-71页
        5.4.1 评价结果分析第66-68页
        5.4.2 风貌营造建议第68-71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6.1 研究结论第71页
    6.2 研究的创新点第71-72页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附录第77-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研究--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
下一篇:皖西大别山区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