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主要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3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1、陆地棉的数量性状 | 第14-15页 |
2、陆地棉棉铃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2.1、陆地棉棉铃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15页 |
2.2、陆地棉棉铃性状的经典遗传学分析 | 第15-16页 |
2.3、陆地棉棉铃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 第16-18页 |
2.4、陆地棉铃重的QTL定位 | 第18-19页 |
2.5、陆地棉铃重的关联分析 | 第19-20页 |
3、陆地棉遗传交配设计铃重性状遗传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4、陆地棉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 | 第21-28页 |
4.1、陆地棉不同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 第22页 |
4.2、陆地棉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5、本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30-66页 |
第二章 陆地棉棉铃性状的遗传基础与杂种优势分析 | 第32-44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1.1、供试材料 | 第34页 |
1.2、试验安排 | 第34-35页 |
1.3、性状调查与室内考种 | 第35页 |
1.4、数据分析 | 第35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2.1、亲本棉铃性状的表现 | 第35-36页 |
2.2、棉铃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2.3、F_1组合铃重的超亲优势 | 第37-40页 |
2.4、棉铃性状的遗传 | 第40-41页 |
3、讨论 | 第41-44页 |
3.1、棉铃性状的遗传 | 第41页 |
3.2、铃重的杂种优势 | 第41-44页 |
第三章 利用分离分析解析陆地棉铃重与铃壳率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 第44-56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1.1、试验材料 | 第45页 |
1.2、田间种植 | 第45-46页 |
1.3、铃重与铃壳率测定 | 第46页 |
1.4、数据分析 | 第46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2.1、3个组合不同世代铃重和铃壳率的表现 | 第46-48页 |
2.2、遗传模型的选择 | 第48-50页 |
2.3、遗传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 第50-52页 |
2.4、最适遗传模型的遗传参数估计 | 第52-53页 |
3、讨论 | 第53-56页 |
3.1、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分析软件的选择 | 第53页 |
3.2、陆地棉铃重与铃壳率的遗传 | 第53-56页 |
第四章 陆地棉铃重的QTL定位 | 第56-66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1.1、供试材料 | 第58页 |
1.2、试验安排 | 第58页 |
1.3、铃重的调查 | 第58页 |
1.4、棉花DNA提取 | 第58-59页 |
1.5、SSR标记的扩增 | 第59页 |
1.6、SSR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检测 | 第59-60页 |
1.7、数据处理方法 | 第60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60-61页 |
2.1、亲本与F_1铃重的表现 | 第60-61页 |
2.2、QTL定位结果 | 第61页 |
3、讨论 | 第61-66页 |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 第66-68页 |
1、全文结论 | 第66-67页 |
2、创新点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