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7-8页 |
(二) 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8-10页 |
(三) 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李十三生平概述 | 第13-19页 |
1.1 社会背景 | 第13-15页 |
1.2 生平概述 | 第15-19页 |
第二章 “十大本”的思想内容 | 第19-29页 |
2.1 题材分类 | 第19-24页 |
2.1.1 公案爱情戏 | 第19-21页 |
2.1.2 政治爱情戏 | 第21-22页 |
2.1.3 生活小戏 | 第22-24页 |
2.2 思想内涵 | 第24-29页 |
2.2.1 “不用三媒和六证,月老何必系红绳”——婚恋思想 | 第24-26页 |
2.2.2 “恨了声天子和宰相,为何宠用那和尚”——反抗思想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十大本”的人物群像 | 第29-45页 |
3.1 男子形象 | 第29-33页 |
3.1.1 “春雷一声鱼龙变,扬眉吐气列朝班”——儒生形象 | 第29-32页 |
3.1.2 “宝剑磨得双锋利,不许人间有不平”——侠士形象 | 第32-33页 |
3.2 女子形象 | 第33-37页 |
3.2.1 “出门来羞答答将头低下,忍不住泪珠儿滚滚如麻”——闺中弱女 | 第33-34页 |
3.2.2 “不务针线不绣花,娴习弓马”——江湖侠女 | 第34-36页 |
3.2.3 “自来姚婆不良善,今日先试看一看”——继母形象 | 第36-37页 |
3.3 义仆形象 | 第37-41页 |
3.3.1 “殷勤听差遣,朝夕效驰驱”——智慧书童 | 第37-40页 |
3.3.2 “到后来你常把此事思念,莫把我当就了寻常丫环”——伶俐丫环 | 第40-41页 |
3.4 官吏形象 | 第41-45页 |
3.4.1 “天赋刚直正,才为股肱臣”——耿耿忠臣 | 第41-42页 |
3.4.2 “最喜逢君之恶,深得圣上欢心”——奸佞小人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十大本”的艺术特色 | 第45-61页 |
4.1 传奇结构 | 第45-50页 |
4.1.1 多条线索,齐头并进 | 第45-47页 |
4.1.2 误会巧合,妙趣横生 | 第47-49页 |
4.1.3 小巧道具,贯穿始终 | 第49-50页 |
4.2 团圆结局 | 第50-55页 |
4.2.1 大团圆展 | 第51-53页 |
4.2.2 成因解读 | 第53-55页 |
4.3 语言艺术 | 第55-61页 |
4.3.1 个性化的语言 | 第55-57页 |
4.3.2 诗意与俚俗并存 | 第57-61页 |
第五章 “十大本”的文化精神 | 第61-71页 |
5.1 “佇看麟阁姓字传”——儒家思想 | 第61-64页 |
5.2 “善恶到头终有报”——佛家思想 | 第64-66页 |
5.3 民俗文化的滋润 | 第66-71页 |
余论 戏如人生,人生入戏 | 第71-75页 |
(一) 流传盛况 | 第71-72页 |
(二) 文学再塑 | 第72-74页 |
(三) 现实影响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科研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