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皮肤病、性病科论文

填精祛瘀法结合分型论治治疗黄褐斑的针灸临床思路探讨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7-8页
引言第8-11页
    1.黄褐斑女性多发,易诊难治,渐受重视第8页
    2.现代医学治疗黄褐斑尚无明显优势第8-9页
    3.中医药治疗黄褐斑具有一定优势第9页
    4.针灸治疗本病已见疗效,尚需进一步拓展运用第9页
    5.立足“病证结合”,从“精虚血瘀”立论,结合分型论治黄褐斑渐为中医临床重视第9-10页
    6.运用针灸“填精祛瘀”法,结合分型论治治疗黄褐斑具有研究意义第10-11页
研究内容第11-31页
    1.技术路线第11-12页
    2.理论研究第12-13页
        2.1 研究范围与对象第12页
        2.2 检索方法第12页
        2.3 研究结果第12-13页
    3.临床病例观察第13-31页
        3.1 研究对象第13-15页
            3.1.1 对象来源第13页
            3.1.2 诊断及分型标准第13-14页
            3.1.3 纳入标准第14页
            3.1.4 排除标准第14-15页
            3.1.5 病例剔除标准第15页
            3.1.6 脱落标准第15页
            3.1.7 病例中止标准第15页
        3.2 观察方案第15-20页
            3.2.1 治疗用品第15-16页
            3.2.2 治疗方案第16-17页
            3.2.3 随访第17-18页
            3.2.4 观察指标第18页
            3.2.5 疗效评价第18-19页
            3.2.6 安全性评价第19页
            3.2.7 质量控制第19页
            3.2.8 伦理学原则第19-20页
            3.2.9 受试者的医疗与保护第20页
        3.3 观察结果第20-31页
            3.3.1 受试者基本情况第20-24页
            3.3.2 疗效评价第24-27页
            3.3.3 安全性评价第27-28页
            3.3.4 病案举例第28-31页
讨论第31-40页
    1.基于病证结合思想,运用填精祛瘀法结合分型论治为中医临床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思路第31-35页
        1.1 精虚血瘀为黄褐斑共性病机,有据可考第31-33页
            1.1.1 精虚血瘀为黄褐斑共性病机的理论依据第31-32页
            1.1.2 精虚血瘀为黄褐斑共性病机的临床依据第32页
            1.1.3 精虚血瘀为黄褐斑共性病机的现代医学依据第32-33页
        1.2 证型各异,体现个性第33-34页
        1.3 填精祛瘀配合分型论治为治疗黄褐斑有效临床方案第34-35页
    2.填精祛瘀法结合分型论治治疗黄褐斑的针灸思路探析第35-40页
        2.1 针灸治疗黄褐斑确有疗效,尚缺乏病证结合的临床方案第35页
        2.2 以填精祛瘀法为基础治法的针灸治疗思路第35-36页
            2.2.1 以灸膏肓、肾俞、志室,刺胆俞、膈俞体现“填精祛瘀”的取穴依据第35-36页
        2.3 结合分型,随证治之的针灸治疗思路第36-37页
            2.3.1 依据斑片部位分型取穴第36-37页
            2.3.2 依据脏腑辨证分型取穴第37页
        2.4 临床病例观察分析第37-38页
            2.4.1 基本情况分析第37-38页
            2.4.2 疗效分析第38页
        2.5 填精祛瘀法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理探析第38-40页
结论第40-41页
问题与展望第41-42页
致谢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7页
附件第47-56页
    综述 中医古籍对黄褐斑的认识第47-53页
        参考文献第52-53页
    附表1 黄褐斑皮损评分表第53-54页
    附表2 全身伴随症状评分表第54-56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医学“毒”的理论诠释和益气解毒法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细胞因子HβD-2的影响
下一篇:揿针配合加味三仁汤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湿热蕴脾证)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