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会风险防控研究--以闽东地区为例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标会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二、标会风险及控制的研究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相关理论 | 第14-15页 |
一、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第14-15页 |
二、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 第15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5-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三、本文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标会的运作机制 | 第18-24页 |
第一节 标会的含义 | 第18-19页 |
一、合会的由来 | 第18页 |
二、合会的分类 | 第18页 |
三、标会的内涵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标会的运作方式 | 第19-22页 |
一、标会的基本框架 | 第19-21页 |
二、标会的分类 | 第21页 |
三、标会的运行模式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标会的基本功能 | 第22-24页 |
一、现金储蓄功能 | 第22-23页 |
二、平滑消费功能 | 第23页 |
三、投融资功能 | 第23页 |
四、应急保险功能 | 第23页 |
五、降低信贷风险功能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闽东标会的现状 | 第24-34页 |
第一节 闽东标会的运行情况 | 第24-26页 |
一、闽东概况 | 第24页 |
二、闽东标会运行情况 | 第24-25页 |
三、闽东标会运行特点 | 第25-26页 |
第二节 闽东“倒会”的现状 | 第26-30页 |
一、闽东“倒会”的特点 | 第26-28页 |
二、闽东“倒会”的危害 | 第28-29页 |
三、闽东“倒会”的治理现状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当前闽东标会存在的原因 | 第30-34页 |
一、传统人情社会维护着标会的发展 | 第30-31页 |
二、顺利运转的示范效应促进标会发展 | 第31页 |
三、正规金融部门缺位促使标会发展 | 第31-32页 |
四、民间借贷的高利率促进了标会的发展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闽东标会风险分析 | 第34-40页 |
第一节 闽东标会内源性风险因素 | 第34-37页 |
一、结构不良风险 | 第34-35页 |
二、规模膨胀风险 | 第35页 |
三、标金畸高风险 | 第35-36页 |
四、会员信用缺失风险 | 第36页 |
五、会款用途异化风险 | 第36-37页 |
第二节 闽东标会外源性风险因素 | 第37-40页 |
一、社会经济下行风险 | 第37页 |
二、监督惩罚缺失风险 | 第37-40页 |
第四章 典型地区标会运作及风险防控概况 | 第40-44页 |
第一节 印度合会运作及风险防控 | 第40-41页 |
一、印度合会的运作概述 | 第40页 |
二、印度合会的风险防控方式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台湾地区合会运作及风险防控 | 第41-42页 |
一、台湾地区合会的运作概述 | 第41页 |
二、台湾地区合会的风险防控方式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温州地区合会运作及风险防范 | 第42-44页 |
一、温州地区合会的运作概述 | 第42页 |
二、温州地区合会的风险防控方式 | 第42-44页 |
第五章 闽东地区标会风险防控对策 | 第44-48页 |
第一节 建立严格的内部风险防控体系 | 第44-45页 |
一、合理确定民间标会规模 | 第44页 |
二、引入民间标会退出机制 | 第44-45页 |
三、完善死会“会脚”违约挂起机制 | 第45页 |
第二节 建立健全的外部风险防控机制 | 第45-47页 |
一、完善民间标会相关立法 | 第45-46页 |
二、加强对标会的服务与监管 | 第46页 |
三、引入标会保险机制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加大对“倒会”的综合治理力度 | 第47-48页 |
一、创新“倒会”案件打击治理模式 | 第47页 |
二、加强沟通协作,提升工作效率 | 第47页 |
三、强化公安机关对“倒会”案件的防控工作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6页 |
1、蕉城标会倒会案件情况统计表 | 第50-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