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6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 2.1 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 2.1.1 农村宅基地 | 第17-18页 |
| 2.1.2 农村宅基地管理 | 第18-19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 2.2.1 宅基地产权理论 | 第19页 |
| 2.2.2 宅基地定价理论 | 第19-21页 |
| 第3章 沈阳市农村宅基地总体情况与管理现状分析 | 第21-29页 |
| 3.1 沈阳市农村宅基地总体情况分析 | 第21-24页 |
| 3.1.1 沈阳市农村宅基地总体情况 | 第21-22页 |
| 3.1.2 沈阳市农村宅基地空间分布分析 | 第22-24页 |
| 3.1.3 沈阳市农村宅基地用地比例分析 | 第24页 |
| 3.2 沈阳市农村宅基地管理现状分析 | 第24-29页 |
| 3.2.1 沈阳市农村宅基地补偿现状 | 第24-25页 |
| 3.2.2 沈阳市农村宅基地流转现状 | 第25-26页 |
| 3.2.3 沈阳市农村宅基地退出现状 | 第26-29页 |
| 第4章 沈阳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 4.1 沈阳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存在问题 | 第29-30页 |
| 4.1.1 农村宅基地缺乏统一规划 | 第29页 |
| 4.1.2 农村宅基地缺乏有效审批程序 | 第29页 |
| 4.1.3 农村宅基地调查工作不到位 | 第29-30页 |
| 4.2 原因分析 | 第30-31页 |
| 4.2.1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不完善 | 第30页 |
| 4.2.2 审批程序的可操作性较差 | 第30页 |
| 4.2.3 宅基地管理产权制度不健全 | 第30-31页 |
| 第5章 农村宅基地管理经验借鉴 | 第31-36页 |
| 5.1 天津市“以宅基地换房”模式 | 第31-32页 |
| 5.1.1 做法 | 第31页 |
| 5.1.2 分析 | 第31-32页 |
| 5.2 重庆“地票”模式 | 第32-33页 |
| 5.2.1 做法 | 第32页 |
| 5.2.2 分析 | 第32-33页 |
| 5.3 浙江嘉兴“两分两换”模式 | 第33页 |
| 5.3.1 做法 | 第33页 |
| 5.3.2 分析 | 第33页 |
| 5.4 广东“宅基地入市”模式 | 第33-34页 |
| 5.4.1 做法 | 第33-34页 |
| 5.4.2 分析 | 第34页 |
| 5.5 经验总结 | 第34-36页 |
| 第6章 沈阳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对策建议 | 第36-45页 |
| 6.1 完善沈阳市农村宅基地补偿机制 | 第36-39页 |
| 6.1.1 沈阳市农村宅基地补偿机制改革完善的途径 | 第36-37页 |
| 6.1.2 采用多样化的农村宅基地补偿方式 | 第37-38页 |
| 6.1.3 完善沈阳市农村宅基地补偿标准 | 第38-39页 |
| 6.2 构建多样化的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 | 第39-42页 |
| 6.2.1 沈阳市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构建的原则 | 第39-40页 |
| 6.2.2 沈阳市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构建的途径 | 第40-41页 |
| 6.2.3 探索多种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 | 第41-42页 |
| 6.3 完善沈阳市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 | 第42-43页 |
| 6.3.1 沈阳市农村宅基地退出思路 | 第42-43页 |
| 6.3.2 多渠道引导农村宅基地有序退出 | 第43页 |
| 6.4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 第43-45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 7.1 结论 | 第45页 |
| 7.2 展望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