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家台铁矿帷幕注浆及充填采矿技术和围岩监测分析与研究
|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项目研究的依据 | 第14-1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项目研究的依据 | 第17-18页 |
| ·谷家台铁矿简介 | 第18-23页 |
| ·基本概况 | 第18-19页 |
| ·地质和水文地质概况 | 第19-22页 |
| ·矿床防治水方案和采矿方案 | 第22-23页 |
| ·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 第23-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技术目标 | 第23-24页 |
| ·技术方法和路线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谷家台铁矿帷幕注浆堵水技术研究 | 第25-43页 |
| ·矿床开采治水技术思路 | 第25-27页 |
| ·深入研究矿床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页 |
| ·建立注浆堵水工程资料数据库 | 第25-26页 |
| ·预防突水,确保排水能力 | 第26页 |
| ·分析研究矿井突水机理 | 第26页 |
| ·完善地面水位观测系统 | 第26页 |
| ·安全技术措施 | 第26-27页 |
| ·近顶板灰岩帷幕注浆堵水的可行性 | 第27-29页 |
| ·国内外帷幕注浆现状 | 第27页 |
| ·注浆堵水技术在谷家台东区试采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 ·注浆堵水技术在业庄铁矿的应用 | 第28-29页 |
| ·井下近顶板灰岩帷幕注浆堵水技术 | 第29-32页 |
| ·帷幕注浆堵水技术简介 | 第29页 |
| ·近顶板帷幕注浆堵水技术特点 | 第29-30页 |
| ·近顶板帷幕注浆堵水的步骤 | 第30-31页 |
| ·注浆帷幕安全厚度确定 | 第31页 |
| ·注浆材料 | 第31页 |
| ·注浆参数 | 第31-32页 |
| ·注浆质量检查与补漏 | 第32页 |
| ·注浆堵水效果 | 第32-35页 |
| ·宽大裂隙的注浆效果 | 第33页 |
| ·矿体内部注浆效果 | 第33页 |
| ·上盘矿岩接触带注浆效果 | 第33-34页 |
| ·钻孔检查取芯注浆效果 | 第34-35页 |
| ·断层构造的治理 | 第35-39页 |
|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 第35-36页 |
| ·已探明断层现状 | 第36-37页 |
| ·治理断层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 ·断层治理方法和步骤 | 第38页 |
| ·断层治理特点 | 第38页 |
| ·断层保护 | 第38-39页 |
| ·断层构造治理效果 | 第39页 |
| ·注浆质量评价 | 第39-43页 |
| ·-50m水平16线~19线区段注浆质量评价 | 第40-43页 |
| 第三章 谷家台铁矿采矿方法研究 | 第43-51页 |
| ·采矿方法的选择 | 第43-44页 |
| ·采矿方法比较 | 第43页 |
| ·两种采矿方法特点 | 第43-44页 |
| ·下向进路充填采矿法 | 第44-46页 |
| ·采矿方法特点 | 第44-45页 |
| ·采场布置 | 第45页 |
| ·采准、回采 | 第45-46页 |
| ·人工假底及充填 | 第46页 |
| ·膏体充填工艺 | 第46-51页 |
| ·工艺原则流程 | 第46页 |
| ·地表造浆和输送 | 第46-47页 |
| ·井下充填工艺 | 第47-48页 |
| ·提高充填接顶率的措施 | 第48-51页 |
| 第四章 GPRS远程自动监测系统简介 | 第51-55页 |
| ·远程自动监测原理 | 第51-52页 |
| ·监测系统工作原理 | 第51页 |
| ·监测系统特点 | 第51-52页 |
| ·振弦式应力计简介 | 第52页 |
| ·多点位移计简介 | 第52-53页 |
| ·渗压计简介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围岩稳定性监测系统布置及现场安设 | 第55-63页 |
| ·应力计、渗压计、位移计监测布置 | 第55-57页 |
| ·监测点布置 | 第55-56页 |
| ·多点位移计布置示意图 | 第56-57页 |
| ·应力计、位移计现场安装与GPRS远程调试 | 第57-63页 |
| ·应力计现场安设 | 第57-58页 |
| ·渗压计现场安设 | 第58页 |
| ·多点位移计现场安设 | 第58-59页 |
| ·GPRS远程监测系统调试及远程监测 | 第59-63页 |
| 第六章 监测结果分析与初步结论 | 第63-67页 |
| ·应力变化分析 | 第63-64页 |
| ·水压监测结果 | 第64页 |
| ·位移监测结果 | 第64-66页 |
| ·初步结论 | 第66-6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结论 | 第67页 |
| ·展望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