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潍坊市农业推广实践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 1 引言 | 第12-1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31页 |
| ·农业技术人才与农业推广的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 ·农业推广 | 第16-17页 |
| ·农业技术人才 | 第17-18页 |
| ·人才培养 | 第1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8-27页 |
| ·国外农业推广概况 | 第18-21页 |
| ·国外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特点 | 第21-23页 |
| ·我国农业推广的发展历程 | 第23-27页 |
| ·中外农业推广对人才培养比较的启示 | 第27-31页 |
| ·农业人才培养是农业推广体系的关键因素 | 第27页 |
| ·农业推广必须以人为本为根本出发点 | 第27-28页 |
| ·必须有充足的经费来源 | 第28页 |
| ·推广主体应多元化 | 第28页 |
| ·教育培训体系应灵活 | 第28-29页 |
| ·农业推广与培训应注重实用及职业性 | 第29页 |
| ·农业职业资格职业制度化是趋势 | 第29-30页 |
| ·应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做保障 | 第30-31页 |
| 3 潍坊市农业推广实践及技术人才现状 | 第31-41页 |
| ·潍坊市农业概况 | 第31页 |
| ·潍坊市农业推广机构设置和管理 | 第31-36页 |
| ·寿光市农业局 | 第32-33页 |
| ·潍城区农业局 | 第33页 |
| ·农业推广实践取得成效 | 第33-36页 |
| ·潍坊市农业推广经费来源和管理 | 第36页 |
| ·潍坊市农业技术人员现状调查分析 | 第36-40页 |
| ·农业技术人员的分类 | 第36-37页 |
| ·潍坊市农业技术人才现状 | 第37-39页 |
| ·调查结论 | 第39-40页 |
| ·潍坊市农业技术培训现状 | 第40-41页 |
| ·培训方式 | 第40页 |
| ·培训工程 | 第40页 |
| ·存在问题 | 第40-41页 |
| 4 潍坊市农业推广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 第41-48页 |
| ·农业推广运行机制的问题 | 第41-45页 |
| ·农业推广主体比较单一 | 第41-42页 |
| ·农业推广经费不足 | 第42-43页 |
|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制约了从业者积极性 | 第43页 |
| ·科研成果缺乏催化剂 | 第43-44页 |
| ·农业推广效率偏低和评价体系缺失 | 第44-45页 |
| ·农业推广人员问题 | 第45-48页 |
| ·农业推广人员文化素质偏低 | 第45页 |
|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支持不到位 | 第45-48页 |
| 5 以人才培养为重点的农业推广对策 | 第48-56页 |
| ·政府牵头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 第48-53页 |
| ·创新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 | 第48-49页 |
| ·补充农业推广经费 | 第49-50页 |
| ·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管理 | 第50-51页 |
| ·减小城乡收入差距 | 第51页 |
| ·提升农业劳动者整体 | 第51-52页 |
| ·改善农业推广的方式、形成有效评价体系 | 第52-53页 |
| ·地方涉农职业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 第53-55页 |
| ·建立市场导入的课程开发体系 | 第53页 |
| ·突出教育实践特色 | 第53-54页 |
| ·改进教学方法 | 第54页 |
|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 第54页 |
|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 第54页 |
|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 | 第54-55页 |
| ·完善农业推广机构粤农业产业化组织主导的培训服务 | 第55-56页 |
| 6 总结粤展望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6页 |
| ·创新点 | 第56-57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附录 | 第62-68页 |
| 访谈记录 | 第62-63页 |
| 涉农院校专业设置问卷调查 | 第63-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