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引言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软岩巷道(硐室)的支护理论 | 第10-12页 |
·软岩巷道(硐室)的支护技术 | 第12-14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机头硐室支护和变形破坏现状分析 | 第16-25页 |
·机头硐室的概况 | 第16-23页 |
·矿井的地质条件 | 第16页 |
·机头硐室的位置 | 第16-17页 |
·机头硐室的原支护方式 | 第17-18页 |
·机头硐室监测点的布置 | 第18-19页 |
·机头硐室破坏的特征 | 第19-20页 |
·机头硐室底板施工卸压槽 | 第20-21页 |
·底板卸压后围岩的移近量和移近速度 | 第21-23页 |
·机头硐室的破坏分析 | 第23页 |
·小结 | 第23-25页 |
3 机头硐室围岩变形理论分析 | 第25-32页 |
·塑性区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5页 |
·塑性区应力和位移的计算 | 第25-28页 |
·围岩塑性区半径的计算和分析 | 第28-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4 锚注支护机理与参数的确定 | 第32-38页 |
·锚注支护的作用 | 第32-33页 |
·注浆浆液对岩体强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机头硐室的锚注支护参数 | 第34-36页 |
·浆液的选择 | 第34-35页 |
·注浆压力 | 第35页 |
·注浆扩散半径 | 第35-36页 |
·注浆量 | 第36页 |
·注浆设备 | 第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5 机头硐室合理支护方案和支护参数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38-68页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数值模型建立的基本原则 | 第38页 |
·计算模型 | 第38-39页 |
·计算模型的边界条件 | 第39页 |
·数值模拟方案 | 第39-40页 |
·测线布置 | 第40页 |
·无支护下的模拟结果分析 | 第40-45页 |
·无支护下硐室应力分布规律 | 第40-43页 |
·无支护下硐室位移分布规律 | 第43-45页 |
·联合支护下硐室的模拟分析 | 第45-51页 |
·联合支护下硐室的应力分布 | 第45-48页 |
·联合支护下硐室的位移分布 | 第48-50页 |
·未支护和联合支护下围岩位移变化对比 | 第50-51页 |
·锚网索喷+底板卸压槽支护下的模拟分析 | 第51-58页 |
·锚网索喷+底板卸压槽支护下的硐室围岩应力分布 | 第51-54页 |
·锚网索喷+底板卸压槽支护下硐室的位移分布 | 第54-56页 |
·联合支护和锚网索喷+底板卸压槽支护的围岩位移变化对比 | 第56-58页 |
·锚注支护下的模拟分析 | 第58-63页 |
·锚注支护下硐室的应力分布 | 第58-61页 |
·锚注支护后硐室的位移分布 | 第61-62页 |
·锚注支护和锚网索喷+底板卸压槽支护下的围岩位移变化对比 | 第62-63页 |
·四种方案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63-67页 |
·四种方案铅垂应力对比分析 | 第63-64页 |
·四种方案铅垂位移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四种方案水平应力对比分析 | 第65-66页 |
·四种方案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6 硐室加固支护工业性试验 | 第68-75页 |
·硐室加固支护方案 | 第68-69页 |
·钻孔 | 第69-70页 |
·硐室底板的钻孔 | 第69页 |
·硐室顶板和两帮的钻孔 | 第69-70页 |
·硐室底板注浆锚索束的施工 | 第70-71页 |
·锚索束的制作 | 第70页 |
·注浆锚索束施工 | 第70-71页 |
·安装锚索束托盘 | 第71页 |
·硐室顶板和两帮注浆锚杆的施工 | 第71-72页 |
·注浆锚杆的安装 | 第71-72页 |
·顶板和两帮的注浆过程 | 第72页 |
·注浆工艺 | 第72-73页 |
·注浆材料消耗 | 第73页 |
·锚注支护实际效果分析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7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作者简历 | 第79-8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