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 ·含铀废水污染来源及现状 | 第9-11页 |
| ·铀的发展和应用状况 | 第9-10页 |
| ·铀的物化性质 | 第10-11页 |
| ·含铀废水的危害 | 第11-12页 |
| ·铀的化学毒性 | 第11-12页 |
| ·铀的放射毒性 | 第12页 |
| ·常见的铀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2-14页 |
| ·溶剂萃取法 | 第12页 |
| ·化学沉淀法 | 第12-13页 |
| ·离子交换法 | 第13页 |
| ·膜分离法 | 第13-14页 |
| ·吸附法 | 第14页 |
| ·羟基磷灰石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 ·羟基磷灰石的结构特征和化学性质 | 第14-15页 |
| ·羟基磷灰石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羟基磷灰石处理含铀废水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羟基磷灰石的制备 | 第17-19页 |
| ·利用化学试剂制备羟基磷灰石 | 第17-18页 |
| ·利用生物资源制备羟基磷灰石 | 第18-19页 |
| ·选题思路和创新点 | 第19-20页 |
| ·选题思路 | 第19-20页 |
| ·选题创新点 | 第20页 |
|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2-28页 |
| ·吸附实验材料 | 第22页 |
| ·实验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3页 |
| ·实验步骤 | 第23-25页 |
| ·不同动物骨骼的吸附效果 | 第23页 |
| ·不同pH的吸附效果 | 第23-24页 |
| ·不同时间的吸附效果 | 第24页 |
| ·不同初始浓度的U(Ⅵ)吸附效果 | 第24页 |
| ·不同吸附剂用量的吸附效果 | 第24-25页 |
| ·吸附实验结果表达 | 第25页 |
| ·铀分析方法 | 第25-28页 |
| ·分析试剂的配制 | 第25-26页 |
| ·铀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6页 |
| ·固体材料的表征手段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 ·吸附实验结果 | 第28-34页 |
| ·不同种类骨骼对铀的吸附效果 | 第28-29页 |
| ·不同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 ·作用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0-32页 |
| ·铀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本部分小结 | 第34页 |
| ·固体材料分析 | 第34-37页 |
| ·附前后吸附剂的FT-IR分析 | 第34-35页 |
| ·附前后吸附剂的XRD分析 | 第35-36页 |
| ·附前后吸附剂的SEM分析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吸附动力学以及吸附等温模型 | 第37-39页 |
| ·准一、二级动力学模型 | 第37-38页 |
| ·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9-41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展望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