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植物的铝毒害 | 第13-14页 |
·植物抗铝毒的机制 | 第14-16页 |
·生理机制 | 第14-15页 |
·分子机制 | 第15-16页 |
·STOP1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转录因子的发现 | 第16-17页 |
·STOP1的结构 | 第17页 |
·STOP1的结构域 | 第17-18页 |
·STOP1的作用原理 | 第18页 |
·STOP1转录因子调控的耐铝基因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大豆STOP1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0-35页 |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试验仪器 | 第20-21页 |
·试验试剂 | 第21页 |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的配置 | 第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28页 |
·大豆培养 | 第21-22页 |
·大豆根尖RNA提取 | 第22页 |
·cDNA第一条链合成 | 第22-23页 |
·引物设计 | 第23-24页 |
·基因PCR扩增 | 第24-25页 |
·目的基因片段回收 | 第25页 |
·载体线性化 | 第25-26页 |
·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 | 第26-27页 |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 | 第27页 |
·菌液PCR验证阳性克隆及基因测序 | 第27-28页 |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大豆STOP1同源基因的克隆 | 第28-29页 |
·大豆根尖RNA的提取 | 第29页 |
·cDNA的合成及回收 | 第29-30页 |
·载体线性化 | 第30页 |
·菌液PCR验证阳性克隆及基因测序 | 第30-31页 |
·5个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1-33页 |
·讨论 | 第33-35页 |
第3章 铝胁迫条件下大豆STOP1同源基因的转录表达分析 | 第35-44页 |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材料 | 第35页 |
·试验仪器 | 第35页 |
·试验试剂 | 第35页 |
·试验方法 | 第35-38页 |
·大豆培养及各种处理 | 第35-36页 |
·引物设计 | 第36-37页 |
·QPCR扩增 | 第37-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讨论 | 第43-44页 |
第4章 大豆STOP1基因在铝胁迫条件下的功能分析 | 第44-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材料 | 第44-45页 |
·试验仪器 | 第45页 |
·试验试剂 | 第45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45-47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47-53页 |
·重组质粒提取 | 第47页 |
·重组质粒电激转化入农杆菌 | 第47-48页 |
·农杆菌菌液PCR验证 | 第48页 |
·发根农杆菌K599介导的侵染大豆发根 | 第48-49页 |
·发根农杆菌Agl0介导的侵染拟南芥 | 第49-50页 |
·亚细胞定位 | 第50-52页 |
·酵母自激活 | 第52-53页 |
·试验结果 | 第53-59页 |
·重组质粒PCR验证 | 第53-54页 |
·农杆菌菌液PCR验证 | 第54-55页 |
·大豆发根的获取 | 第55-56页 |
·转基因植株的获取 | 第56-57页 |
·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57-58页 |
·自激活抑制结果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