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及保障体系探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 ·环境问题下建筑领域变革思路 | 第11页 |
| ·低能耗建筑发展之路 | 第11-12页 |
|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在我国的试点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论 | 第14-20页 |
| ·欧美国家相关研究及实践 | 第14-18页 |
| ·国内对节能建筑发展的探讨 | 第18-19页 |
| ·德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探索 | 第19-20页 |
| ·研究对象及目的 | 第20页 |
|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0-21页 |
|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5页 |
| ·研究要点 | 第21-22页 |
| ·论文框架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德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演进及效益分析 | 第25-37页 |
| ·德国“三步走”节能标准演进模式 | 第25-28页 |
| ·低能耗建筑阶段 | 第25页 |
| ·“三升油”建筑阶段 | 第25-26页 |
|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阶段 | 第26-28页 |
| ·德国节能条例的更递及能效分析 | 第28-30页 |
| ·工业标准时期(1952-1976) | 第29页 |
| ·保温法规时期(1977-2001) | 第29页 |
| ·节能条例时期(2002-至今) | 第29-30页 |
| ·“两个诞生”与“一个体系” | 第30-33页 |
| ·德国被动房的诞生 | 第30-32页 |
| ·被动房研究所的诞生 | 第32页 |
| ·被动房认证体系 | 第32-33页 |
| ·德国节能建筑体系效益分析 | 第33-37页 |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33-35页 |
| ·环境效益分析 | 第35-36页 |
| ·健康效益分析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德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策略及技术措施 | 第37-77页 |
| ·德国被动房设计策略 | 第37-60页 |
| ·被动房设计内容 | 第38-41页 |
| ·积极的被动式设计策略 | 第41-53页 |
| ·辅助的主动式优化设计 | 第53-55页 |
| ·案例分析-德国海德堡(Bahnstadt) | 第55-60页 |
| ·德国被动房技术思路及指标控制 | 第60-66页 |
| ·被动房技术思路 | 第60-61页 |
| ·被动房相关参数 | 第61-64页 |
| ·被动房技术指标控制(针对中欧地区气候条件) | 第64-65页 |
| ·被动房设计计算模型边界条件 | 第65页 |
| ·既有建筑的被动房改造和认证 | 第65-66页 |
| ·德国被动房节点构造设计 | 第66-77页 |
| ·墙体节点处理 | 第66-69页 |
| ·气密性节点设计 | 第69-71页 |
| ·门窗节点处理 | 第71-73页 |
| ·防热桥节点处理 | 第73-77页 |
| 第四章 德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综合保障体系 | 第77-89页 |
| ·超低能耗建筑的经济基础保障 | 第77-79页 |
| ·被动房增量成本与节能降耗的经济平衡 | 第77-78页 |
| ·经济资助落到实处市场之手调动节能积极性 | 第78-79页 |
| ·超低能耗建筑的技术产业保障 | 第79-83页 |
| ·建筑外围护结构技术产业 | 第79-80页 |
| ·建筑门窗技术产业 | 第80-82页 |
| ·建筑热回收新风技术产业 | 第82-83页 |
| ·超低能耗建筑的规章制度保障 | 第83-86页 |
| ·法律法规保障作用 | 第83-85页 |
| ·DGNB认证体系保障作用 | 第85-86页 |
| ·超低能耗建筑的社会基础保障 | 第86-89页 |
| 第五章 德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中国本土化设计思考 | 第89-103页 |
| ·建立中国本土化建筑节能体系 | 第89-95页 |
| ·国内节能体系制定的特殊性 | 第89-90页 |
| ·实现本土化体系建设 | 第90-95页 |
| ·建立中国本土化设计方法体系 | 第95-99页 |
| ·策略思考 | 第95-96页 |
| ·方法体系 | 第96-97页 |
| ·技术体系 | 第97-99页 |
| ·建立中国本土化建筑保障体系 | 第99-103页 |
| ·工业化产业保障 | 第99-100页 |
| ·政策及资助保障 | 第100-103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103-106页 |
| ·被动房的争议 | 第104页 |
| ·发展及前景 | 第104-106页 |
| 附录 | 第106-110页 |
| 图表目录 | 第110-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19页 |
| 后记 | 第119-12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