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论文

养老模式选择研究

论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一) 研究背景第12-13页
  (二) 研究意义第13页
 二、相关概念界定第13-15页
  (一) 养老模式第13-14页
  (二) 养老模式功能第14-15页
  (三) 养老模式选择标准第15页
 三、相关理论基础第15-18页
  (一) 模式识别理论第16-17页
  (二) 理性选择理论第17页
  (三) 动机理论第17-18页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8-25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18-21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21-24页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24-25页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第25-27页
  (一) 研究方法第25-26页
  (二) 研究路径第26-27页
 六、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第27-28页
  (一) 研究的特色第27页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7-28页
第二章 养老模式分析第28-48页
 一、养老模式的要素第28-31页
  (一) 要素的内涵第28页
  (二) 养老模式要素的内容第28-31页
 二、养老模式要素的交互作用第31-36页
  (一) 养老模式二要素交互作用第32-34页
  (二) 养老模式的三要素交互作用第34-36页
 三、养老模式的功能机制第36-41页
  (一) “医”功能的机制第36-37页
  (二) “食”功能的机制第37-38页
  (三) “住”功能的机制第38-39页
  (四) “行”功能的机制第39-40页
  (五) “乐”功能的机制第40页
  (六) “发展”功能的机制第40-41页
 四、常见养老模式分析第41-46页
  (一) 家庭养老模式第42-43页
  (二)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第43-45页
  (三) 机构养老模式第45-46页
 五、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三章 养老模式功能判别函数的建构第48-59页
 一、养老模式功能判别函数的内涵第48页
 二、建立养老模式功能判别函数的原则第48-49页
  (一) 突出重点原则第48-49页
  (二) 目标导向原则第49页
  (三) 系统原则第49页
 三、养老模式功能判别函数的变量第49-50页
  (一) 养老模式功能判别函数的自变量第50页
  (二) 养老模式功能判别函数的因变量第50页
 四、养老模式功能判别函数的表示第50-57页
  (一) 建立养老模式功能判别函数的基础第51-52页
  (二) 养老模式功能判别函数的形式第52-57页
 五、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养老模式功能判别函数有效性的论证第59-86页
 一、调研方案设计第59-66页
  (一) 问卷设计第59-63页
  (二) 样本设计第63-66页
 二、调查数据分析第66-74页
  (一) 调查问卷的信度第66-68页
  (二) 数据统计情况第68-74页
 三、养老模式功能判别函数的完善第74-84页
  (一) 养老模式功能判别函数的优化原则第74-76页
  (二) 养老模式功能判别函数的优化内容第76-84页
 四、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五章 常见养老模式的功能识别第86-111页
 一、养老模式要素赋值规则第86-94页
  (一) 资源的赋值规则第86-87页
  (二) 供养者的赋值规则第87-89页
  (三) 技术工具的赋值规则第89-93页
  (四) 设施的赋值规则第93-94页
 二、家庭养老模式功能的识别第94-100页
  (一) 家庭养老模式要素值的确定第94-98页
  (二) 家庭养老模式功能的计量第98-100页
 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功能识别第100-105页
  (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要素值的确定第100-103页
  (二)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功能的计量第103-105页
 四、机构养老模式的功能识别第105-109页
  (一) 机构养老模式要素值的确定第105-108页
  (二) 机构养老模式功能的计量第108-109页
 五、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六章 选择养老模式的标准第111-128页
 一、养老模式测评表第111-117页
  (一) 养老模式功能需求测评表第111-115页
  (二) 养老模式功能支付能力测评表第115-117页
 二、养老模式选择依据第117-127页
  (一) 基于功能需求指数的养老模式选择第117-119页
  (二) 基于老年人支付能力的养老模式选择第119-125页
  (三) 老模式综合功能指数的选择第125-127页
 三、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8-130页
 一、研究结论第128-129页
 二、研究展望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7页
附录一第137-141页
附录二第141-145页
附录三第145-146页
附录四第146-148页
致谢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世界主要区域页岩气、页岩油和非传统能源的使用前景及对俄罗斯能源安全的潜在影响
下一篇:中国创新发展的空间分异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