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比较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3页 |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 (二) 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 (三)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第11-13页 |
| 一、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概述 | 第13-17页 |
| (一) 环境信息概述 | 第13页 |
| (二) 环境信息公开概念与分类 | 第13-14页 |
| 1. 环境信息公开概念 | 第13-14页 |
| 2. 环境信息公开分类 | 第14页 |
| (三) 环境信息公开的必要性 | 第14-17页 |
| 1. 公民更好的享有环境权 | 第14页 |
| 2. 促进公众参与 | 第14-15页 |
| 3. 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 | 第15页 |
| 4. 改变企业环境形象 | 第15-16页 |
| 5. 及时制止谣言 | 第16-17页 |
| 二、中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比较 | 第17-30页 |
| (一) 中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立法比较 | 第17-19页 |
| 1. 中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立法 | 第17页 |
| 2. 美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相关立法 | 第17-19页 |
| 3. 比较分析 | 第19页 |
| (二)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主体比较 | 第19-21页 |
| 1. 中国环境信息公开主体 | 第20页 |
| 2. 美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主体 | 第20页 |
| 3. 比较分析 | 第20-21页 |
| (三) 公开内容比较 | 第21-25页 |
| 1.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内容比较 | 第21-23页 |
| 2.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内容例外比较 | 第23-25页 |
| (四) 公开方式比较 | 第25-27页 |
| 1. 中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方式 | 第25页 |
| 2. 美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方式 | 第25-26页 |
| 3. 比较分析 | 第26-27页 |
| (五) 救济制度比较 | 第27-30页 |
| 1. 中国救济程序 | 第27页 |
| 2. 美国救济程序 | 第27-28页 |
| 3. 比较分析 | 第28-30页 |
| 三、中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比较 | 第30-43页 |
| (一)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 | 第30-35页 |
| 1. 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 | 第30-32页 |
| 2. 美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 | 第32-33页 |
| 3. 比较分析 | 第33-35页 |
| (二) 突发性环境事件中的信息公开 | 第35-37页 |
| 1. 中国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的信息公开制度 | 第35-36页 |
| 2. 美国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的信息公开制度 | 第36页 |
| 3. 比较分析 | 第36-37页 |
| (三) 普通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法律制度比较 | 第37-43页 |
| 1. 中国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法律制度 | 第37-38页 |
| 2. 美国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法律制度 | 第38-40页 |
| 3. 比较分析 | 第40-43页 |
| 四、中国对美国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借鉴 | 第43-46页 |
| (一) 扩充公开主体范围 | 第43页 |
| (二) 扩大公开范围 | 第43-44页 |
| (三) 建立“企业—政府—公众”环境信息公开模式 | 第44页 |
| (四) 完善公民环境诉讼 | 第44-46页 |
| 结语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