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4-33页 |
1 IL-33的相关研究 | 第14页 |
·IL-33生物学特征 | 第14页 |
·IL-33的表达和组织定位 | 第14页 |
2 变应性鼻炎的西医研究 | 第14-27页 |
·变应性鼻炎定义与发病率 | 第14-15页 |
·变应性鼻炎的危险因子 | 第15-17页 |
·变应性鼻炎的症状与分类 | 第17-18页 |
·变应性鼻炎的诊断 | 第18-20页 |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 第20-27页 |
3 传统中医学论变应性鼻炎 | 第27-31页 |
·变应性鼻炎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 第27-29页 |
·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 第29-31页 |
4 生物信息学简介 | 第31-33页 |
·生物信息学概述 | 第31页 |
·生物信息学的特点 | 第31-33页 |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 第33-42页 |
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3-34页 |
·IL-33基因的鉴定 | 第33页 |
·包括人类在内的九种哺乳类动物的IL-33进化树的构建 | 第33页 |
·包括人类在内的九种哺乳类动物IL-33蛋白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属性分析271.4 包括人类在内的九种哺乳类动物IL-33基因的复制情况 | 第33页 |
·包括人类在内的九种哺乳类动物IL-33基因的复制情况 | 第33页 |
·基因染色体物理位置定位 | 第33-34页 |
·基因外显子和内含子结构分析 | 第34页 |
·基因保守基序的分析 | 第34页 |
·基因顺式作用元件的预测 | 第34页 |
·Ka/Ks的计算 | 第34页 |
2 临床实验研究 | 第34-36页 |
·研究对象 | 第34-35页 |
·诊断标准 | 第35-36页 |
3 临床实验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治疗药物简介 | 第36-37页 |
·用药方法及疗程 | 第37页 |
·观察指标 | 第37-39页 |
4 研究方法 | 第39-42页 |
·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39-41页 |
·统计试验数据 | 第41-42页 |
第三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42-53页 |
1 生物信息学研究结果分析 | 第42-49页 |
·在哺乳动物的基因组的IL-33家庭的多样化的分布 | 第42-43页 |
·IL-33基因家族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3-46页 |
·基因组序列的比较和重复事件 | 第46-47页 |
·复制事件发生的时间 | 第47页 |
·IL-33基因有很强的纯化选择作用 | 第47-49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论 | 第49页 |
2 临床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疗效比较 | 第49页 |
·IL-33基因在AR患者用药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9-50页 |
3 讨论 | 第50-53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0页 |
·布地奈德喷鼻剂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 | 第50-51页 |
·复方辛夷滴鼻液药物分析及作用机理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综述 | 第57-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个人简介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