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汤加味治疗功能性腹泻(肝郁乘脾型)的临床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对象与方法 | 第11-15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2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1-12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4 观察指标 | 第13页 |
5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3-14页 |
6 统计学处理 | 第14-15页 |
结果 | 第15-20页 |
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 第15-16页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 | 第16页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症总积分的比较 | 第16页 |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各证候积分的比较 | 第16-17页 |
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 第17-18页 |
6 随访结果 | 第18-19页 |
7 安全性评价 | 第19-20页 |
理论讨论 | 第20-33页 |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20-24页 |
·本病病名的历史源流 | 第20页 |
·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0-22页 |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 第22-24页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24-26页 |
·概念 | 第24页 |
·发病机制 | 第24-25页 |
·治疗现状 | 第25-26页 |
3 导师对本病的学术思想探讨 | 第26-28页 |
·导师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6-27页 |
·导师治疗本病特色 | 第27-28页 |
4 乌梅汤加味药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28-30页 |
·乌梅汤加味药方分析 | 第28-29页 |
·乌梅汤加味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第29-30页 |
5 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31-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附录一 中医证候评分表 | 第38-39页 |
附录二 病例观察表 | 第39-48页 |
附录三 文献综述 | 第48-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四 在校期间论文论著和科研情况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