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3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页 |
·数字化工厂概述 | 第8-10页 |
·数字化工厂概念 | 第8-9页 |
·数字化工厂的关键技术 | 第9-10页 |
·数字化工厂的应用现状 | 第10页 |
·车间调度问题概述 | 第10-20页 |
·车间调度问题的含义 | 第10页 |
·车间调度问题的分类 | 第10-12页 |
·车间调度问题的特点 | 第12-13页 |
·车间调度问题的性能指标 | 第13页 |
·车间调度问题的研究方法 | 第13-18页 |
·车间调度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8-20页 |
·课题主要来源、主要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课题主要来源 | 第20-2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的研究 | 第23-38页 |
·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问题描述 | 第23页 |
·数学模型 | 第23-24页 |
·标准萤火虫算法 | 第24-26页 |
·算法原理 | 第25页 |
·算法描述 | 第25页 |
·算法的执行步骤 | 第25-26页 |
·求解FJSP的病毒离散萤火虫算法 | 第26-33页 |
·编码、解码 | 第26-28页 |
·产生初始解 | 第28页 |
·计算萤火虫的荧光度 | 第28页 |
·离散萤火虫主群体的更新操作 | 第28-30页 |
·病毒群体的感染操作 | 第30-31页 |
·基于Interchange邻域结构的局部搜索 | 第31页 |
·VEDFA算法步骤和流程图 | 第31-33页 |
·实例仿真与分析 | 第33-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多资源多目标车间调度问题的研究 | 第38-54页 |
·多资源多目标车间调度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8-41页 |
·问题描述 | 第38-39页 |
·数学模型 | 第39-41页 |
·基于IMOFA的多资源多目标车间调度问题求解 | 第41-48页 |
·编码与解码 | 第41-42页 |
·标准多目标萤火虫算法 | 第42-43页 |
·离散萤火虫算法描述 | 第43-44页 |
·差分进化算子 | 第44-46页 |
·外部档案维护过程 | 第46页 |
·多目标局部搜索策略 | 第46-47页 |
·IMOFA算法步骤 | 第47-48页 |
·实例仿真与分析 | 第48-49页 |
·实例描述 | 第48-49页 |
·仿真结果 | 第49页 |
·A-E多目标决策 | 第49-53页 |
·基于A-E和欧式范数的决策模型 | 第49-50页 |
·A-E权重确定的步骤及实例验证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多资源多目标车间动态调度问题的研究 | 第54-68页 |
·动态调度问题的概述 | 第54-56页 |
·车间动态调度的研究方法 | 第54页 |
·车间动态事件分类总结 | 第54-55页 |
·车间动态调度策略 | 第55-56页 |
·基于周期和事件驱动的滚动窗口再调度策略 | 第56-58页 |
·再调度零件窗口的确定 | 第57页 |
·再调度系统状态更新 | 第57-58页 |
·多资源多目标车间动态调度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问题描述 | 第58页 |
·数学模型 | 第58-59页 |
·基于IMOFA-II的多资源多目标车间动态调度问题求解 | 第59-64页 |
·编码与解码 | 第59-60页 |
·萤火虫亮度比较 | 第60-61页 |
·萤火虫位置更新操作 | 第61-63页 |
·改进的精英策略 | 第63页 |
·IMOFA-II算法步骤 | 第63-64页 |
·实例仿真与分析 | 第64-66页 |
·周期再调度 | 第64-65页 |
·机器故障再调度 | 第65页 |
·机器故障修复再调度 | 第65-66页 |
·结果分析 | 第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原型系统设计与开发 | 第68-90页 |
·电梯DFS及其车间智能调度系统概述 | 第68-71页 |
·电梯DFS的主要内容与功能模块 | 第68-71页 |
·车间智能调度系统简介 | 第71页 |
·车间智能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71-89页 |
·系统体系结构 | 第71-72页 |
·系统开发环境 | 第72-73页 |
·系统功能模块及功能建模 | 第73-76页 |
·系统信息模型 | 第76-79页 |
·系统运行界面 | 第79-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主要工作 | 第90-9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91页 |
·展望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