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锈菌夏孢子萌发转录组学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引言 | 第9-16页 |
| ·向日葵锈病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向日葵锈病的分布与危害 | 第9页 |
| ·向日葵锈菌侵染过程 | 第9-10页 |
| ·锈菌孢子萌发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锈菌夏孢子萌发相关因素 | 第10-11页 |
| ·锈菌冬孢子萌发研究进展 | 第11页 |
| ·病原真菌孢子的侵染过程 | 第11-13页 |
| ·病原真菌的侵染结构 | 第11-12页 |
| ·病原真菌致病的相关基因 | 第12-13页 |
| ·转录组学研究与RNA-Seq技术 | 第13-15页 |
| ·转录组学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RNA-Seq技术 | 第14页 |
| ·转录组测序的应用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 2 向日葵锈菌夏孢子萌发条件的初步研究 | 第16-24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 ·供试材料 | 第16页 |
| ·向日葵锈菌夏孢子的繁殖 | 第16页 |
| ·试验方法 | 第16-17页 |
| ·统计与分析 | 第1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7-22页 |
| ·培养温度对夏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7-18页 |
| ·光照对夏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8页 |
| ·存放时间对夏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8-19页 |
| ·孢子浓度对夏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9-20页 |
| ·不同培养载体对夏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0-22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22-24页 |
| 3 向日葵锈菌夏孢子萌发过程的转录组学研究 | 第24-3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 ·供试菌种及繁殖材料 | 第24页 |
| ·所用试剂和培养基 | 第24页 |
|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 ·主要生物数据库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 ·夏孢子的萌发处理和收集 | 第25页 |
| ·向日葵锈菌萌发夏孢子的总RNA提取 | 第25-26页 |
| ·总RNA的纯化及检测 | 第26页 |
| ·样品制备与质量检验 | 第26-28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8-29页 |
| ·实验结果 | 第29-35页 |
| ·RNA质量分析 | 第29-31页 |
| ·RNA-seq测序结果质量评价 | 第31页 |
| ·组装结果 | 第31-32页 |
| ·基因功能注释 | 第32-33页 |
| ·GO分析 | 第33页 |
| ·COG分析 | 第33-34页 |
| ·PHI分析 | 第34-35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5-38页 |
| 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38-47页 |
|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 ·差异基因的筛选 | 第38页 |
| ·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分析 | 第38页 |
| ·RT-PCR验证表达差异基因 | 第38-40页 |
| ·研究结果 | 第40-46页 |
| ·差异表达基因统计 | 第40-41页 |
| ·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 第41-43页 |
| ·RT-PCR验证结果 | 第43-46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9页 |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