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3-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 第2章 基于UG二次开发技术的麻花钻参数化设计 | 第15-35页 |
| ·CAD软件UG介绍 | 第15-17页 |
| ·软件UG简介 | 第15-16页 |
| ·UG二次开发工具 | 第16-17页 |
| ·麻花钻结构 | 第17-19页 |
| ·麻花钻的基本结构 | 第17-18页 |
| ·麻花钻的结构几何参数 | 第18页 |
| ·麻花钻的结构角度参数 | 第18-19页 |
| ·麻花钻的三维建模 | 第19-23页 |
| ·麻花钻前刀面的建模 | 第19-21页 |
| ·麻花钻后刀面的建模 | 第21-23页 |
| ·基于UG/Open API和模型的参数化设计 | 第23-27页 |
| ·系统菜单的设计 | 第24-25页 |
| ·系统对话框的设计 | 第25页 |
| ·系统的实现 | 第25-27页 |
| ·基于GRIP和数据库的参数化设计 | 第27-34页 |
| ·基于GRIP的模型的建立 | 第28-32页 |
| ·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 第32-33页 |
| ·系统的实现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麻花钻锥面后刀面线切割成形装置的设计 | 第35-49页 |
|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介绍 | 第35-39页 |
| ·电火花线切割概述 | 第35页 |
| ·数控线切割的组成与分类 | 第35-36页 |
| ·线切割加工原理 | 第36-37页 |
|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特点与应用 | 第37-38页 |
|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及编程 | 第38-39页 |
| ·麻花钻锥面后刀面线切割成形的数学模型 | 第39-42页 |
| ·成形原理 | 第39-40页 |
| ·成形方法的数学模型 | 第40-42页 |
| ·线切割成形运动方案设计 | 第42-43页 |
| ·线切割成形装置的设计 | 第43-46页 |
| ·二维模型的设计 | 第43-45页 |
| ·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 ·线切割刃磨装置工作原理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4章 麻花钻锥面后刀面线切割虚拟机床 | 第49-69页 |
| ·VERICUT介绍 | 第49-51页 |
| ·UG/Post后处理介绍 | 第51-53页 |
| ·线切割机床模型的建立 | 第53-59页 |
| ·机床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53-56页 |
| ·控制系统的修改 | 第56-57页 |
| ·机床参数的设定 | 第57-59页 |
| ·数控程序的生成 | 第59-63页 |
| ·机床模型的调试 | 第59-60页 |
| ·基于UG/CAM线切割的刀路轨迹生成 | 第60-62页 |
| ·基于UG/Post后处理的数控程序生成 | 第62-63页 |
| ·基于NXV的VERICUT和UG/NX之间信息传递 | 第63-64页 |
| ·仿真优化分析 | 第64-68页 |
| ·仿真结果 | 第64-67页 |
| ·刀轨的优化 | 第67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5章 基于成形装置的线切割虚拟机床 | 第69-83页 |
| ·添加成形装置的线切割机床模型 | 第69-72页 |
| ·机床的设置 | 第72-74页 |
| ·控制系统的定义 | 第74-78页 |
| ·线切割虚拟机床用户化界面定制 | 第78-81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结论 | 第83-85页 |
| 结论 | 第83页 |
| 展望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9-91页 |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