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 前言 | 第9-12页 |
| 1.区块基本概况 | 第9页 |
| 2.开采简况及油田开发中存在主要矛盾 | 第9-10页 |
| 3.北三东剩余油潜力分析 | 第10页 |
| 4.注采系统调整方案编制及结果 | 第10-11页 |
| 5.北三区东部注采系统调整实施后效果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北三区东部基本概况 | 第12-17页 |
| ·基本概况 | 第12-13页 |
| ·油藏精细描述 | 第13-17页 |
| ·油层沉积特征 | 第13-15页 |
| ·油层发育状况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开采简况及开发过程中存在主要矛盾 | 第17-27页 |
| ·油田开发简况 | 第17-19页 |
| ·油田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 第19-27页 |
| ·一、二次加密层系油水井数比偏高,注水量进一步提高余地小 | 第19-20页 |
| ·地层压力水平低,压力系统不合理 | 第20-21页 |
| ·油层多向水驱控制程度低 | 第21页 |
| ·各类油层动用差异较大,存在进一步调整的潜力和必要 | 第21-23页 |
| ·三次加密调整层系注水压力高、地层压力低、低效井比例大 | 第23页 |
| ·断层区注采不完善,开发效果差 | 第23-24页 |
| ·套管损坏对注采完善程度影响较大 | 第24-25页 |
| ·葡一组聚驱井网利用基础葡萄花层系的油水井对一次加密井网注采关系影响较大 | 第25页 |
| ·反九点面积井网边角井开采效果差异大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北三东剩余油潜力分析 | 第27-33页 |
| ·确定剩余油的研究方法 | 第27页 |
| ·剩余油的分布特点 | 第27-30页 |
| ·各类沉积砂体的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27-28页 |
| ·各类油层剩余油的分布 | 第28-30页 |
| ·剩余油的类型及比例 | 第30-33页 |
| ·井网控制不住型 | 第30页 |
| ·成片分布差油层型 | 第30页 |
| ·注采不完善型 | 第30-31页 |
| ·二线受效型 | 第31页 |
| ·单向量效型 | 第31页 |
| ·滞留区型 | 第31页 |
| ·层间干扰型 | 第31页 |
| ·层内未水淹型 | 第31页 |
| ·隔层损失型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注采系统调整方案编制及结果 | 第33-52页 |
| ·注采系统调整目标 | 第33页 |
| ·注采系统调整原则 | 第33页 |
| ·注采系统调整方案编制结果 | 第33-45页 |
| ·一次加密调整层系注采系统调整方案优选 | 第33-38页 |
| ·北3-5 排、北3-6 排、北2-1 排井区调整方案优选结果 | 第38-39页 |
| ·新钻井井号命名 | 第39-40页 |
| ·二次加密调整井网注采系统调整方案优选 | 第40-45页 |
| ·注采系统调整结果 | 第45-47页 |
| ·注水井调整结果 | 第45页 |
| ·注采系统调整实施具体原则 | 第45-47页 |
| ·开发效果预测 | 第47-50页 |
| ·产量预测 | 第47-48页 |
| ·采收率测算 | 第48页 |
| ·经济评价 | 第48-50页 |
| ·方案实施要求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注采系统调整实施及效果分析 | 第52-56页 |
| ·分层系开发状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 第52-53页 |
| ·一次加密调整层系产液量稳定、产油量大幅度提高、含水下降显著 | 第52页 |
| ·二次加密调整层系产液、产油稳定、含水上升,调整受效不明显 | 第52-53页 |
| ·三次加密调整层系产液、产油大幅度上升、含水下降,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 第53页 |
| ·完善层系井网注采系统,多向水驱连通比例明显提高 | 第53页 |
| ·注采系统调整后油层动用得到改善 | 第53-54页 |
| ·压力系统分布更趋合理 | 第54页 |
| ·控制全区含水上升速度、减缓产量递减 | 第54-55页 |
| ·增加可采储量、提高区块采收率 | 第55-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详细摘要 | 第60-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