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世界各国新闻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研究

研究创新第1-9页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1 引言第13-38页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3-17页
     ·研究的背景第13-16页
     ·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7-27页
     ·国外研究综述第17-22页
     ·国内研究综述第22-24页
     ·研究现状评析第24-27页
   ·研究内容与基本观点第27-36页
     ·研究的内容第27-29页
     ·基本观点第29-32页
     ·核心概念界定第32-36页
   ·研究方法第36-38页
     ·文献分析法第36页
     ·田野调查法第36页
     ·比较研究法第36-38页
2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历史沿革第38-65页
   ·20世纪下半叶(1949.10-1999.12)的新闻传播第38-48页
     ·“文革”前17年(1949.10-1966.5)第38-40页
     ·“文革”10年(1966.6-1976.10)第40-41页
     ·改革开放20年(1976.11-1999.12)第41-48页
   ·21世纪以来(2000.1-2010.12)的新闻传播第48-65页
     ·朝鲜族地区的新闻传播第48-54页
     ·蒙古族地区的新闻传播第54-57页
     ·满族地区的新闻传播第57-59页
     ·达斡尔族地区的新闻传播第59页
     ·非民族地区的民族语文新闻传播第59-65页
3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的成因与现状第65-104页
   ·“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第65-80页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基本生态要素第66-70页
     ·20世纪下半叶全国与东北少数民族媒介生态的相互影响第70-75页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东北少数民族媒介生态的合力促进第75-80页
   ·“两极格局”的由来第80-86页
     ·“两极格局”的孕育期第80-83页
     ·“两极格局”的萌动期第83-86页
   ·“两极格局”的现状第86-104页
     ·“两极格局”的确立及成效第86-95页
     ·“两极格局”的新媒体特征第95-98页
     ·“两极格局”传播的民族特色第98-101页
     ·对“两极格局”及其传播特色的评价第101-104页
4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存在的问题及其症结第104-140页
   ·传者和受众对“两极格局”的认知和评价第104-117页
     ·传者和受众对县域传播的认知和评价第105-114页
     ·中国朝鲜族人和韩国人、朝鲜人对跨境传播的认知和评价第114-117页
   ·“两极格局”存在的问题第117-128页
     ·“两极格局”总体失衡第118-120页
     ·“两极格局”总体发展缓慢乏力第120-122页
     ·“两极格局”中新闻传播的民族特色表现不足第122-125页
     ·跨境传播的表面化与单向性第125-126页
     ·县域乡村传播的尴尬处境第126-128页
   ·“两极格局”存在问题的症结第128-140页
     ·城乡“二元结构”与传统“外宣”思维的不利影响第128-129页
     ·新媒体开发及媒体融合滞后第129-133页
     ·对民族特色、民族精神和民族身份的认识偏颇第133-135页
     ·跨境传播的规划和执行力薄弱第135-137页
     ·县域乡村传播的认识误区第137-140页
5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的优化对策第140-176页
   ·媒介生态的优化第140-145页
     ·生态要素的调整和重构第140-144页
     ·挖掘各种政策、政治效应的关联度第144-145页
   ·外向一极:跨境传播的特色定位和多渠道开拓第145-151页
     ·统筹规划,形成合力第145-146页
     ·以特色立台,以个性感人第146-147页
     ·打造民族品牌栏目第147-148页
     ·提升朝鲜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第148-150页
     ·建立沟通渠道,增强互动机会第150-151页
   ·内向一极:县域乡村传播的准确定位第151-161页
     ·县域乡村的惠农传播第151-155页
     ·培养少数民族的市民意识第155-161页
   ·民族特色的把握和开掘第161-168页
     ·民族语言要由实用性的记录转向文化性的表达第161-164页
     ·依托风土人情的表现,多领域打造民族特色第164-165页
     ·提炼多民族共通的文化精神第165-168页
   ·新媒体的开发及媒体融合的拓展第168-176页
     ·建立网络战略联盟第168-169页
     ·开发手机等新媒体第169-171页
     ·开展多层次的媒体融合活动第171-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81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第181-182页
后记第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作为社会资本的网络媒介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媒体的创新研究--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