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39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一维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 第12-23页 |
| ·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 | 第12-14页 |
| ·一维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14-23页 |
| ·锂离子电池与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研究现状 | 第23-29页 |
| ·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 ·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 ·锰氧化物纳米材料研究现状 | 第29-37页 |
| ·锰氧化物的晶体结构及充放电机理 | 第29-32页 |
| ·MnO_2的制备方法 | 第32-34页 |
| ·MnO_2的改性 | 第34-37页 |
| ·本文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第37-39页 |
| 第2章 锰氧化物电极材料的设计与构筑 | 第39-47页 |
| ·实验所使用原料和仪器 | 第39-40页 |
| ·实验所使用原料 | 第39页 |
| ·实验所使用仪器 | 第39-40页 |
| ·实验过程 | 第40-42页 |
| ·前驱体 MnOOH 纳米线以及 MnO_2纳米线的制备工艺 | 第40-41页 |
| ·不同烧结温度下 Li_2MnO_3纳米线的制备工艺 | 第41页 |
| ·前驱体 MnOOH 纳米棒和β-MnO_2纳米棒的制备工艺 | 第41-42页 |
| ·结构以及性能的表征方法 | 第42-47页 |
| ·结构表征方法 | 第42-44页 |
| ·性能表征方法 | 第44-47页 |
| 第3章 锰氧化物电极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47-60页 |
| ·MnO_2和 Li_2MnO_3纳米线的结构表征 | 第47-57页 |
| ·热重(TG)分析 | 第47-48页 |
| ·XRD 分析 | 第48-51页 |
| ·FESEM 分析 | 第51-55页 |
| ·TEM 测试 | 第55-57页 |
| ·比表面积(BET)分析 | 第57页 |
| ·MnO_2纳米棒的结构表征 | 第57-60页 |
| ·XRD 分析 | 第57-59页 |
| ·FESEM 分析 | 第59-60页 |
| 第4章 锰氧化物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60-73页 |
| ·Li_2MnO_3和 MnO_2纳米线作为锂离子电池性能对比 | 第60-64页 |
| ·循环伏安测试 | 第60-61页 |
|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61-63页 |
| ·倍率性能测试 | 第63页 |
| ·交流阻抗测试 | 第63-64页 |
| ·Li_2MnO_3纳米线作为锂离子全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64-66页 |
| ·富锂 Li_2MnO_3纳米线作为锂离子电池性能优化机理 | 第66-70页 |
| ·MnO_2纳米棒作为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70-73页 |
| ·循环伏安测试 | 第70-71页 |
|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71-73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展望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 硕士期间已发表和即将发表的论文 | 第82页 |
| 专利情况 | 第82页 |
| 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