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1、昆虫的分散多型现象 | 第16页 |
2、环境因素对昆虫翅型分化的调控 | 第16-21页 |
·光周期对昆虫翅型分化的调控 | 第17-18页 |
·温度对昆虫翅型分化的调控 | 第18-19页 |
·食物对昆虫翅型分化的调控 | 第19-20页 |
·密度对昆虫翅型分化的调控 | 第20页 |
·环境胁迫对昆虫翅型分化的影响 | 第20-21页 |
3、翅型分化的内分泌调控机理 | 第21-23页 |
4、昆虫翅多型现象的遗传机制 | 第23页 |
5、飞行能力与繁殖间的权衡关系 | 第23-26页 |
·雌虫飞行能力与繁殖间的权衡关系 | 第24-25页 |
·雄虫飞行能力与繁殖间的权衡关系 | 第25-26页 |
6、翅多型的进化 | 第26-27页 |
7、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食物胁迫对丽斗蟋飞行肌和繁殖发育的影响 | 第29-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供试昆虫与饲养方法 | 第30页 |
·丽斗蟋成虫食物消耗量的检测 | 第30页 |
·食物胁迫对成虫飞行肌及繁殖发育的影响 | 第30-31页 |
·统计方法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雌、雄成虫的食物消耗量 | 第31-32页 |
·食物胁迫对长、短翅型雌成虫飞行肌及繁殖发育的影响 | 第32-34页 |
·食物胁迫对长、短翅型雄成虫飞行肌及繁殖发育的影响 | 第34-38页 |
3 讨论 | 第38-41页 |
第三章 丽斗蟋短翅型雄成虫的交配竞争优势 | 第41-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供试昆虫与饲养方法 | 第42页 |
·实验处理 | 第42-43页 |
·两型雄虫质量比较 | 第43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丽斗蟋的交配行为 | 第43页 |
·丽斗蟋翅二型雄虫虫体质量比较 | 第43页 |
·丽斗蟋雌虫对翅二型雄虫的交配选择 | 第43-45页 |
·雄虫交配经历对其交配竞争力的影响 | 第45-47页 |
·雄虫鸣声能力对雌虫交配选择规律的影响 | 第47页 |
3 、讨论 | 第47-53页 |
第四章 保幼激素和早熟素对丽斗蟋雌成虫飞行肌与繁殖发育权衡的影响 | 第53-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供试昆虫与饲养方法 | 第54页 |
·激素处理方法 | 第54-55页 |
·效果检测 | 第55页 |
·统计方法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保幼激素Ⅲ(JHⅢ)对丽斗蟋长翅型雌成虫飞行和繁殖发育的影响 | 第55-58页 |
·JHⅢ处理对长翅型雌成虫体重的影响 | 第55页 |
·JHⅢ处理对长翅型雌成虫飞行和繁殖发育的影响 | 第55-58页 |
3 保幼激素类似物(JHA)丽斗蟋长翅型雌成虫飞行和繁殖发育的影响 | 第58-65页 |
·JHA处理对长翅型雌成虫体重的影响 | 第58-59页 |
·JHA处理对长翅型雌成虫飞行和繁殖发育的影响 | 第59页 |
·早熟素Ⅱ(PⅡ)对丽斗蟋短翅型雌成虫飞行和繁殖发育的影响 | 第59-65页 |
·早熟素Ⅱ处理对短翅型雌成虫体重的影响 | 第59-61页 |
·早熟素Ⅱ对短翅型雌成虫飞行和繁殖发育的影响 | 第61-65页 |
4 讨论 | 第65-67页 |
第五章 保幼激素和早熟素对丽斗蟋雄成虫飞行肌与繁殖发育的影响 | 第67-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69页 |
·供试昆虫与饲养方法 | 第68页 |
·激素处理方法 | 第68页 |
·效果检测 | 第68-69页 |
·统计方法 | 第6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8页 |
·保幼激素Ⅲ(JHⅢ)对丽斗蟋长翅型雄成虫飞行和繁殖发育的影响 | 第69-70页 |
·JHⅢ处理对长翅型雄成虫体重的影响 | 第69-70页 |
·JHⅢ处理对长翅型雄成虫飞行和繁殖发育的影响 | 第70页 |
·保幼激素类似物(JHA)对丽斗蟋长翅型雄成虫飞行和繁殖发育的影响. | 第70-78页 |
·JHA处理对长翅型雄成虫体重的影响 | 第70-72页 |
·JHA处理对长翅型雄成虫飞行和繁殖发育的影响 | 第72-74页 |
·早熟素Ⅱ处理对短翅型雄成虫体重的影响 | 第74-75页 |
·早熟素Ⅱ处理对短翅型雄成虫飞行肌和繁殖发育的影响 | 第75-78页 |
3 、讨论 | 第78-81页 |
第六章 丽斗蟋长、短翅型消化能力及消化酶活性的差异 | 第81-9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5页 |
·供试昆虫与饲养方法 | 第82页 |
·翅二型个体食物消化能力测定 | 第82-83页 |
·中肠重量测定 | 第83页 |
·中肠酶液制备 | 第83页 |
·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83-85页 |
·总蛋白酶活性测定 | 第83-84页 |
·强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测定 | 第84页 |
·淀粉酶活性测定 | 第84-85页 |
·脂肪酶活性测定 | 第85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85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8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96页 |
·食物和体重干、湿重的回归分析 | 第85-86页 |
·翅二型成虫食物消耗量和利用方式的比较 | 第86-91页 |
·丽斗蟋翅二型个体中肠重量的比较 | 第91-92页 |
·丽斗蟋翅二型个体消化酶活性差异 | 第92-96页 |
3、讨论 | 第96-9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3页 |
1 主要结论 | 第99-100页 |
2 创新点 | 第100-101页 |
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8页 |
附录:学术成果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