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9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农业多功能性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与实践 | 第19-26页 |
·农业多功能性基本理论概述 | 第19-22页 |
·农业多功能性的内涵 | 第19-20页 |
·农业多功能性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农业多功能性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国内农业多功能性建设实践与经验 | 第22-23页 |
·国外农业多功能性实践的基本经验 | 第23-26页 |
·日本农业多功能性建设经验 | 第24页 |
·韩国农业多功能性建设经验 | 第24-25页 |
·欧盟国家农业多功能性建设经验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黄河三角洲农业多功能性发展的情况 | 第26-33页 |
·黄河三角洲农业多功能性发展背景和条件 | 第26-27页 |
·农业多功能性发展的背景 | 第26页 |
·农业多功能性发展的资源条件 | 第26-27页 |
·黄河三角洲农业多功能性发展的基础 | 第27-29页 |
·农业生产的基本能力 | 第27-28页 |
·农业机械化程度 | 第28-29页 |
·农民收入水平 | 第29页 |
·黄河三角洲农业多功能性建设的优势条件 | 第29-31页 |
·区位优势 | 第29页 |
·生物资源优势 | 第29-30页 |
·文化资源丰富 | 第30页 |
·经济基础坚实 | 第30-31页 |
·黄河三角洲农业多功能性发展的不利条件 | 第31-33页 |
·农业的生态环境脆弱 | 第31页 |
·森林覆盖率低和植被条件差 | 第31页 |
·农业淡水资源短缺 | 第31-33页 |
第四章 黄河三角洲农业多功能性实证研究 | 第33-41页 |
·农业多功能性价值评价方法 | 第33-34页 |
·农业多功能性评价依据 | 第33页 |
·农业多功能性评价方法 | 第33-34页 |
·农业多功能的具体价值计算 | 第34-40页 |
·经济功能价值 | 第34-36页 |
·生态功能价值 | 第36-38页 |
·社会功能价值 | 第38页 |
·文化休闲功能价值 | 第38-39页 |
·本节小结 | 第39-40页 |
·农业多功能性的价值年份对比 | 第40-41页 |
第五章 黄河三角洲农业多功能性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1-44页 |
·农业生产观念落后 | 第41页 |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 第41-42页 |
·缺乏农业技术支持体系 | 第42-43页 |
·农业产业结构层级偏低 | 第43-44页 |
第六章 黄河三角洲农业多功能性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4-49页 |
·因地制宜地发展多功能农业,拓展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第44-46页 |
·重视发展生态农业 | 第44-45页 |
·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 第45-46页 |
·努力挖掘文化农业发展潜力 | 第46页 |
·加强农业软环境的建设,提升农业多功能意识 | 第46-47页 |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 第47页 |
·创新农业多功能参与主体,建立健全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 第47-48页 |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多功能农业持续发展 | 第48-4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49-50页 |
·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工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