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流江流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生态风险评价国外研究 | 第11-12页 |
·生态风险评价国内研究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 第15-23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5-18页 |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地形地貌 | 第15页 |
·气候水文 | 第15-16页 |
·土壤植被 | 第16页 |
·社会经济 | 第16-17页 |
·数据来源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3页 |
·反距离权重插值法 | 第18页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18-22页 |
·空间叠加分析 | 第22-23页 |
3 南流江流域水文信息提取 | 第23-31页 |
·DEM 数据的获取与预处理 | 第23-24页 |
·数据获取 | 第23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23-24页 |
·流域水文分析的步骤 | 第24-27页 |
·无洼地 DEM 的生成 | 第24页 |
·水流方向的确定 | 第24-25页 |
·汇流积累量的计算 | 第25页 |
·河网的提取和生成 | 第25-26页 |
·河网分级 | 第26-27页 |
·南流江流域特征分析 | 第27-31页 |
·流域提取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河网密度 | 第29-30页 |
·河流分岔比与河长比 | 第30-31页 |
4 南流江流域自然灾害生态风险评价 | 第31-47页 |
·南流江流域洪水灾害生态风险评价 | 第31-42页 |
·降雨量对洪水灾害风险的影响 | 第31-35页 |
·地形对洪水灾害风险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水系对洪水灾害风险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流域洪水灾害风险易损性评价 | 第37-41页 |
·流域洪水灾害综合评价 | 第41-42页 |
·南流江流域干旱灾害生态风险评价 | 第42-45页 |
·自然灾害对流域生态风险评价 | 第45-47页 |
5 南流江流域环境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 第47-58页 |
·环境污染评价理论与方法分析 | 第47-48页 |
·环境污染评价理论分析 | 第47页 |
·环境污染评价方法分析 | 第47-48页 |
·流域环境污染评价 | 第48-55页 |
·流域废水污染评价 | 第48-51页 |
·流域废气污染评价 | 第51-53页 |
·流域固体废弃物污染评价 | 第53-55页 |
·南流江流域环境污染综合评价 | 第55-58页 |
6 南流江流域综合生态风险评价 | 第58-64页 |
·南流江流域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 第58-61页 |
·风险因子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58页 |
·生态风险因子标准化方法 | 第58-59页 |
·流域综合生态风险评价 | 第59-61页 |
·南流江流域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特征分析 | 第61-64页 |
·流域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空间特征分析 | 第61-62页 |
·流域综合生态风险评价县域尺度特征分析 | 第62-64页 |
7 南流江流域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 第64-66页 |
·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管理对策 | 第64页 |
·中等风险区管理对策 | 第64-65页 |
·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管理对策 | 第65-66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85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5页 |
在校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