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 几种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概况 | 第11-13页 |
·检疫性病害榆树枯萎病发生概况 | 第11页 |
·检疫性害虫扶桑绵粉蚧发生概况 | 第11-12页 |
·检疫性害虫新菠萝灰粉蚧的发生概况 | 第12-13页 |
2 检疫性有害生物病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形态学在检疫性有害生物病原检测鉴定方面的应用和局限性 | 第13页 |
·血清学在检疫性有害生物病原检测鉴定方面的应用和局限性 | 第13-14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检疫性有害生物病原检测鉴定方面的应用 | 第14-15页 |
3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中国榆树对榆树枯萎病感病性研究 | 第16-3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6-1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人工接种方法 | 第17页 |
·榆树枯萎病菌感病调查方法和分级标准 | 第17-18页 |
·榆树枯萎病人工接种实验病情调查 | 第18页 |
·榆树枯萎病菌接种发病株的再分离与鉴定 | 第18-19页 |
·再分离对象 | 第18页 |
·分离材料的采集与分离 | 第18页 |
·再分离获得的分离物形态学观察 | 第18页 |
·再分离获得的分离物分子鉴定 | 第18-19页 |
·再分离病原菌的 DNA 提取 | 第18-19页 |
·再分离菌的 PCR 鉴定 | 第19页 |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1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9-30页 |
·不同中国榆树树种接种榆树枯萎病菌后感病情况 | 第19-28页 |
·白榆感病情况 | 第20-22页 |
·椿榆感病情况 | 第22-24页 |
·多脉榆感病情况 | 第24-25页 |
·黑榆感病情况 | 第25-26页 |
·红果榆感病情况 | 第26-27页 |
·榔榆感病情况 | 第27-28页 |
·不同榆树种类对榆树枯萎病菌的感病性测定结果 | 第28-29页 |
·再分离获得的分离物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29-30页 |
·再分离获得的分离物分子鉴定结果 | 第3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榆树枯萎病菌 PCR 检测技术研究 | 第32-3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菌丝培养 | 第33页 |
·DNA 提取 | 第33-34页 |
·供试菌株 ITS 扩增 | 第34页 |
·PCR 产物克隆与测序 | 第34页 |
·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34页 |
·常规 PCR 与巢式 PCR 扩增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榆树枯萎病菌巢式 PCR 引物反应分析 | 第35-36页 |
·榆树枯萎病菌巢式 PCR 检测的灵敏度 | 第36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榆树枯萎病菌荧光 PCR 检测方法研究 | 第38-4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菌丝培养 | 第38-39页 |
·DNA 提取 | 第39页 |
·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39页 |
·Real-time PCR 扩增反应 | 第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Real-time PCR 灵敏度检测 | 第39-4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扶桑绵粉蚧与新菠萝灰粉蚧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 第42-4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DNA 提取 | 第43页 |
·PCR 反应体系、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3-44页 |
·PCR 产物纯化回收并测序 | 第44页 |
·新菠萝灰粉蚧与扶桑绵粉蚧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44页 |
·双重 PCR 反应体系的优化及特异性扩增 | 第44页 |
·Mg~(2+)浓度的优化 | 第44页 |
·特异性扩增 | 第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粉蚧类昆虫 COI 基因的扩增结果及分析 | 第44-45页 |
·扶桑绵粉蚧特异性 PCR 检测 | 第45页 |
·新菠萝灰粉蚧特异性 PCR 检测 | 第45-46页 |
·扶桑绵粉蚧和新菠萝灰粉蚧双重 PCR 的特异性及灵敏性检验 | 第46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6-48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