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锡坑钨矿采空区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空区稳定性及充填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采空区稳定性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空区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页 |
·采空区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第16-24页 |
·矿区地质概况 | 第16-18页 |
·矿区地形地貌特性 | 第16页 |
·矿山地质特性 | 第16-18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8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8页 |
·环境地质条件 | 第18页 |
·矿山开采现状 | 第18-24页 |
·矿山开采现状 | 第19-21页 |
·地压调查分析 | 第21-23页 |
·采空区统计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 第24-39页 |
·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岩石物理力学试验研究 | 第24-35页 |
·试验依据及内容 | 第24页 |
·岩样选取及编号 | 第24-25页 |
·试验内容 | 第25-35页 |
·参数试验结果 | 第35页 |
·岩体力学参数修正值 | 第35-37页 |
·弹性波法 | 第35-36页 |
·M.Georgi 法 | 第36-37页 |
·经验折减法 | 第37页 |
·岩体力学参数的综合推荐值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采空区稳定性理论分析 | 第39-47页 |
·采空区失稳形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1页 |
·顶板失稳形式 | 第39页 |
·影响采空区稳定性的因素 | 第39-40页 |
·开采技术因素 | 第40-41页 |
·空区顶板力学模型 | 第41-42页 |
·急倾斜矿体的矿柱破坏形式与计算分析 | 第42-45页 |
·矿柱破坏形式 | 第42-43页 |
·计算分析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采空区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 第47-65页 |
·FLAC3D 软件基本原理及特点 | 第47-48页 |
·模型基本假设 | 第48页 |
·计算岩体参数选取 | 第48-49页 |
·模型建立 | 第49-50页 |
·岩体屈服准则 | 第50页 |
·数值分析 | 第50-63页 |
·主应力分布规律 | 第50-55页 |
·正应力分布规律 | 第55-57页 |
·剪切应力分布规律 | 第57-58页 |
·空区塑性区分布 | 第58-61页 |
·采空区处理后效果应力云图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现场监测 | 第65-79页 |
·空区地压监测目的与方法 | 第65-69页 |
·方案实施目的 | 第65页 |
·监测方法 | 第65-69页 |
·布点方案 | 第69-78页 |
·编号说明 | 第69页 |
·光应力计、多点位移计、收敛仪监测布点方案 | 第69-70页 |
·光弹应力计记录及读数 | 第70-72页 |
·收敛仪读数及记录 | 第72-77页 |
·多点位移移计分析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个人简历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