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三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探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蓝藻水华的成因及其危害第11-13页
     ·蓝藻水华的成因第11-12页
     ·蓝藻水华的危害第12页
     ·我国水环境质量及蓝藻水华现状第12-13页
   ·蓝藻水华的控制方法第13-15页
     ·物理法第14页
     ·化学法第14页
     ·生物法第14-15页
   ·溶藻细菌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溶藻细菌概况第15页
     ·溶藻细菌的种类及其分离方法第15-16页
     ·溶藻细菌的作用方式第16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第16-19页
第2章 溶藻细菌的分离及鉴定第19-31页
   ·引言第19页
   ·铜绿微囊藻培养第19-21页
     ·材料与方法第19-20页
     ·结果与讨论第20-21页
   ·溶藻细菌的分离纯化第21-24页
     ·材料与方法第21-23页
     ·结果与讨论第23-24页
   ·溶藻细菌的16S rDNA鉴定第24-30页
     ·材料与方法第24-25页
     ·结果与讨论第25-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细菌溶藻效果及溶藻方式第31-40页
   ·引言第31页
   ·材料与方法第31-33页
     ·实验材料第31-32页
     ·实验方法第32-33页
   ·结果与讨论第33-39页
     ·细菌溶藻效果第33-37页
     ·细菌溶藻方式第37-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外界因素对细菌溶藻效果的影响第40-57页
   ·引言第40页
   ·溶藻细菌的生长周期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第40-45页
     ·材料与方法第40-42页
     ·结果与讨论第42-45页
   ·光照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第45-47页
     ·材料与方法第45页
     ·结果与讨论第45-47页
   ·温度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第47-49页
     ·材料与方法第47页
     ·结果与讨论第47-49页
   ·pH值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第49-51页
     ·材料与方法第49页
     ·结果与讨论第49-51页
   ·溶藻细菌传代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第51-56页
     ·材料与方法第51-52页
     ·结果与讨论第52-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结论第57页
   ·主要创新点第57-58页
   ·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致谢第63-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铒离子辐照掺杂几种光电晶体荧光特性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GIS和RS技术的森林植被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济南市南部山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