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临床研究 | 第9-17页 |
一、 临床资料 | 第9-11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9页 |
(二) 对象选择 | 第9页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第9-10页 |
(四) 病情轻重判定标准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 随机分组 | 第11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11-12页 |
(三)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12页 |
(四)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2-13页 |
(五) 统计学处理 | 第13页 |
三、 一般资料 | 第13-14页 |
(一)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第13页 |
(二)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第13-14页 |
(三) 两组患者宫腔操作(人流、刮宫、放环、取环等)次数情況比较 | 第14页 |
(四) 两组患者病情轻重程度比较 | 第14页 |
四、 研究结果 | 第14-17页 |
(一) 临床疗效结果 | 第14-15页 |
(二) 检测指标结果 | 第15-16页 |
(三) 安全性观察 | 第16-17页 |
讨论 | 第17-28页 |
一、 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 | 第17-18页 |
二、 现代医学对本病发生机理的认识 | 第18-21页 |
(一) 遗传因素 | 第18-19页 |
(二) 免疫性因素 | 第19页 |
(三) 医源性因素 | 第19-20页 |
(四) 环境、饮食、生活习惯、心理因素及应激 | 第20页 |
(五) 酶缺乏 | 第20-21页 |
三、 导师临证思想 | 第21页 |
四、 方药及对艾灸神阙穴重要性的分析 | 第21-24页 |
(一) 方药分析 | 第21-23页 |
(二) 艾灸神阙穴重要性分析 | 第23-24页 |
五、 现代药理及实验研究 | 第24-25页 |
(一) 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 第24-25页 |
(二) 艾灸神阙穴现代研究 | 第25页 |
六、 研究结果分析 | 第25-27页 |
(一) 临床疗效分析 | 第25-26页 |
(二)联合治疗对患者 FSH、LH、E_2的影响 | 第26页 |
(三) 联合治疗对患者 B 超下双侧卵巢体积、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七、 补肾疏肝方联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本病的优势 | 第27-28页 |
结语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综述 | 第3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发表论文 | 第49-53页 |
详细摘要 | 第53-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