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中重金属检测及其危害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10-1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重金属污染事件 | 第11页 |
| ·常用的重金属检测方法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外重金属检测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国内重金属检测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3-15页 |
|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工作场所重金属检测系统的建立 | 第15-28页 |
| ·测试系统构建 | 第15-23页 |
| ·硬件系统 | 第15-17页 |
| ·软件系统 | 第17-23页 |
| ·重金属检测模块功能测试 | 第23-28页 |
| ·电位经过零点相应电流测试 | 第23-24页 |
| ·测试系统线性研究 | 第24-25页 |
| ·测试系统电压稳定性研究 | 第25-26页 |
| ·采集百分比测试研究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28-38页 |
| ·电化学分析法及原理 | 第28-29页 |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29-30页 |
|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30页 |
| ·样品采集 | 第30页 |
| ·样品消解及溶液制备 | 第30页 |
| ·微电极实验 | 第30-33页 |
| ·铂丝微电极的制作 | 第31-32页 |
| ·碳纤维微电极制作 | 第32页 |
| ·微电极的循环伏安实验 | 第32-33页 |
| ·微电极的测试实验 | 第33页 |
| ·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实验 | 第33-35页 |
| ·玻碳电极预处理实验 | 第33页 |
| ·测试条件和参数实验 | 第33页 |
| ·汞膜稳定性实验 | 第33-34页 |
| ·检出限与线性关系实验 | 第34页 |
| ·测试实验 | 第34-35页 |
| ·快速扫描阳极溶出伏安法实验 | 第35-37页 |
| ·测试参数实验 | 第35-36页 |
| ·检出限与线性关系实验 | 第36页 |
| ·测试实验 | 第36-37页 |
| ·工作场所中样品测试实验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 第38-72页 |
| ·试样消解方法的选择 | 第38页 |
| ·微电极实验 | 第38-40页 |
| ·微电极的循环伏安研究 | 第38-39页 |
| ·微电极的测试结果 | 第39-40页 |
| ·工作电极预处理研究 | 第40-42页 |
| ·镀膜前处理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40页 |
| ·工作电极超声清洗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 第40-42页 |
| ·实验条件与参数选取 | 第42-49页 |
| ·测试底液研究 | 第42页 |
| ·镀膜时间的选择 | 第42-45页 |
| ·汞膜稳定性研究 | 第45-46页 |
| ·沉积时间的确定 | 第46-48页 |
| ·氯离子影响研究 | 第48-49页 |
| ·测试离子间的相互影响 | 第49-52页 |
| ·镉与铅离子间的影响 | 第49-51页 |
| ·铜汞离子间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的研究 | 第52-60页 |
| ·检出限与线性关系研究 | 第52-59页 |
| ·测试结果 | 第59-60页 |
| ·快速扫描阳极溶出伏安法实验 | 第60-72页 |
| ·扫描速度的选择研究 | 第60-62页 |
| ·沉积电位的确定 | 第62页 |
| ·测试一致性研究 | 第62-63页 |
| ·检出限与线性关系研究 | 第63-70页 |
| ·测试结果 | 第70-72页 |
| 第五章 工作场所气体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 第72-76页 |
| ·样品测试结果 | 第72页 |
| ·风险评价方法 | 第72-74页 |
|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 第72页 |
| ·暴露剂量率的计算 | 第72-73页 |
| ·致癌风险评价与非致癌风险评价 | 第73页 |
| ·风险评价参数的选取 | 第73-74页 |
| ·五种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 第74-75页 |
| ·不确定性分析 | 第75-7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