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地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 二、 选题的主要依据及可行性 | 第9-11页 | 
| 三、 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蕴 | 第13-20页 |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3-15页 | 
| 一、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法论 | 第13-15页 | 
| 二、 马克思主义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 第15页 |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 第15-17页 | 
| 第三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特征 | 第17-20页 | 
| 一、 贸易的公平性 | 第17页 | 
| 二、 贸易的发展性 | 第17-18页 | 
| 三、 与环境密切联系的开放性 | 第18页 | 
| 四、 复杂的整体性 | 第18-19页 | 
| 五、 质与量的协调性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牡丹江地区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分析 | 第20-36页 | 
| 第一节 牡丹江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可持续的因素 | 第20-26页 | 
| 一、 外贸结构趋于合理 | 第22页 | 
| 二、 外贸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 | 第22-23页 | 
| 三、 外贸市场开拓成效显著 | 第23-24页 | 
| 四、 对外经济合作日益广泛 | 第24-26页 | 
| 第二节 牡丹江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不可持续的因素 | 第26-30页 | 
| 一、 外贸商品结构层次低 | 第27页 | 
| 二、 进出口加工能力弱 | 第27-28页 | 
| 三、 外贸主体不强 | 第28页 | 
| 四、 外贸伙伴高度集中 | 第28-29页 | 
| 五、 对外服务与投资发展水平低 | 第29-30页 | 
| 六、 外贸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 第30页 | 
| 第三节 影响牡丹江地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 第30-36页 | 
| 一、 外贸未摆脱粗放式发展 | 第30-31页 | 
| 二、 牡丹江市经济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 第31-32页 | 
| 三、 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局限性 | 第32-33页 | 
| 四、 政策体系不健全 | 第33页 | 
| 五、 基础条件较薄弱 | 第33-34页 | 
| 六、 对外合作竞争压力加大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牡丹江地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 第36-47页 | 
| 第一节 牡丹江地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 第36-38页 | 
| 一、 指导思想 | 第36-37页 | 
| 二、 基本原则 | 第37页 | 
| 三、 主要目标 | 第37-38页 | 
| 第二节 牡丹江地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38-47页 | 
| 一、 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外贸进出口均衡发展 | 第39-41页 | 
| 二、 利用区位优势,促进外贸结构优化 | 第41-42页 | 
| 三、 扶持民营外贸企业,壮大企业实力 | 第42-43页 | 
| 四、 转变贸易发展方式,促进外贸平衡、协调发展 | 第43-44页 | 
| 五、 围绕五个中心建设,推动牡丹江外贸可持续发展 | 第44-47页 | 
| 结语 | 第47-49页 | 
| 注释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