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自然地理条件 | 第17-28页 |
·交通位置与自然地理 | 第17-19页 |
·交通位置 | 第17-18页 |
·自然地理 | 第18-19页 |
·地层岩性及构造 | 第19-20页 |
·地层岩性 | 第19页 |
·地质构造 | 第19-20页 |
·新庄孜煤矿生产概况 | 第20-21页 |
·煤层情况及老采空区分布 | 第21-24页 |
·煤层情况 | 第21-22页 |
·老采空区分布 | 第22-24页 |
·新工广内建筑物破坏调查 | 第24-28页 |
3 老采空区地表及建(构)筑物移动变形实测与预测分析 | 第28-57页 |
·地表及建(构)筑物移动变形监测系统概况 | 第28-29页 |
·监测网布设 | 第28-29页 |
·观测时间与仪器 | 第29页 |
·外业观测及数据精度 | 第29-34页 |
·平面测量及精度 | 第29-32页 |
·高程测量及精度 | 第32-34页 |
·移动变形值及建筑物沉降指标计算 | 第34-36页 |
·移动变形值计算 | 第34-36页 |
·建筑物沉降指标 | 第36页 |
·移动变形规律分析 | 第36-47页 |
·地表监测点移动变形规律分析 | 第36-39页 |
·建(构)筑物沉降结果及分析 | 第39-45页 |
·工广沉降等值线及分析 | 第45-47页 |
·地表及建筑物监测点沉降预测 | 第47-55页 |
·灰色系统的概述 | 第47页 |
·GM(1,1)模型建立原理及适用范围 | 第47-48页 |
·GM(1,1)模型精度及预测值精度评估 | 第48-50页 |
·非等间GM(1,1)模型建立 | 第50页 |
·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50-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荷载作用下老采区地表变形相似材料模拟研究 | 第57-76页 |
·相似模拟基本原理 | 第57-58页 |
·相似材料模型设计及监测系统 | 第58-62页 |
·相似材料模型设计 | 第58-61页 |
·位移监测点分布及监测原理 | 第61-62页 |
·采动覆岩移动破坏规律 | 第62-67页 |
·采动覆岩垮落过程 | 第62-63页 |
·采动覆岩位移变化规律 | 第63-65页 |
·采动覆岩变形发育特征 | 第65-67页 |
·采动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 第67-70页 |
·建筑物载荷作用下老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 第70-74页 |
·模型加载 | 第70-71页 |
·老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分析 | 第7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5 建筑物地基稳定性评价 | 第76-82页 |
·老采空区“活化”机理 | 第76页 |
·建筑荷载对老采空区“活化”的影响计算 | 第76-80页 |
·采空区冒落裂缝带高度 | 第76-77页 |
·建筑物地基稳定性判断标准 | 第77-78页 |
·建筑物地基扰动深度计算 | 第78-80页 |
·其它因素对老采空区的“活化”的影响 | 第80-81页 |
·地震对老采空区的“活化”的影响 | 第80页 |
·断层“活化”对老采空区的影响 | 第80页 |
·失水对老采空区的稳定性影响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6 结论与不足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不足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