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二、 投入产出法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一) 投入产出法的产生和发展 | 第14-15页 |
(二) 国内外投入产出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三) 福建省投入产出法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三、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9页 |
四、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五、 本文的可能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投入产出交叉模型的构建 | 第23-32页 |
一、 投入产出原模型的介绍 | 第23-27页 |
(一)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与平衡关系 | 第23-24页 |
(二) 基于直接消耗系数的投入产出原模型 | 第24-25页 |
(三) 基于直接分配系数的投入产出原模型 | 第25-27页 |
二、 投入产出交叉模型的提出 | 第27页 |
三、 投入产出交叉模型的构建 | 第27-30页 |
(一) 最终需求拉动模型的构建 | 第27-29页 |
(二) 最初投入推动模型的构建 | 第29-30页 |
四、 投入产出交叉模型的性质 | 第30-32页 |
(一) 统一性 | 第30-31页 |
(二) 对称性 | 第31页 |
(三) 互补性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福建省重点产业投入产出交叉模型的生成 | 第32-43页 |
一、 福建省重点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 第32-35页 |
(一) 福建省重点产业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 | 第32-34页 |
(二) 福建省重点产业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归并 | 第34-35页 |
(三) 福建省重点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生成 | 第35页 |
二、 福建省重点产业投入产出表的调入拆分 | 第35-38页 |
(一) 调入拆分的原因 | 第35-36页 |
(二) 调入拆分的过程 | 第36-38页 |
三、 基于调入拆分的福建省重点产业投入产出交叉模型的生成 | 第38-43页 |
(一) 基于调入拆分的福建省重点产业投入产出原模型的生成 | 第38-40页 |
(二) 基于调入拆分的福建省重点产业投入产出交叉模型的生成 | 第40-43页 |
第四章 福建省重点产业投入产出原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43-61页 |
一、 福建省重点产业之间数量依存关系的对比分析 | 第43-45页 |
(一) 直接数量依存关系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二) 完全数量依存关系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二、 福建省重点产业之间分配关系的对比分析 | 第45-47页 |
(一) 直接分配系数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二) 完全分配系数对比分析 | 第46-47页 |
三、 福建省重点产业类型界定的对比分析 | 第47-51页 |
(一) 中间投入率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二) 中间需求率对比分析 | 第48-50页 |
(三) 产业类型界定对比分析 | 第50-51页 |
四、 福建省重点产业结构系数的对比分析 | 第51-54页 |
(一) 最初投入结构系数对比分析 | 第51-53页 |
(二) 最终需求结构系数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五、 福建省重点产业关联的对比分析 | 第54-58页 |
(一) 影响力系数对比分析 | 第54-56页 |
(二) 感应度系数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三)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综合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六、 福建省重点产业价格波及效应的对比分析 | 第58-61页 |
(一) 省内产品之间价格波及效应对比分析 | 第58-59页 |
(二) 调入产品对省内产品的价格波及效应对比分析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福建省重点产业投入产出交叉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61-82页 |
一、 福建省重点产业投入产出交叉模型的拉动效应分析 | 第61-70页 |
(一) 最终需求拉动模型的拉动额分析 | 第61-64页 |
(二) 最终需求拉动模型的拉动系数分析 | 第64-68页 |
(三) 最终需求拉动模型的拉动依存度分析 | 第68-70页 |
二、 福建省重点产业投入产出交叉模型的推动效应分析 | 第70-82页 |
(一) 最初投入推动模型的推动额分析 | 第70-73页 |
(二) 最初投入推动模型的推动系数分析 | 第73-78页 |
(三) 最初投入推动模型的推动依存度分析 | 第78-82页 |
第六章 加快福建省重点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82-89页 |
一、 福建省重点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82-84页 |
(一) 对调入产品依赖程度不断上升,产业发展自主性不强 | 第82页 |
(二) 调出需求不断提高,省内需求有待扩大 | 第82-83页 |
(三) 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较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 第83页 |
(四) 主要依靠制造业拉动,但是产业波及效应不强 | 第83页 |
(五) 产业格局基本合理,但是类型较单一,分布偏集中 | 第83-84页 |
(六) 流通部门制约着其他重点产业发展 | 第84页 |
二、 加快福建省重点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84-89页 |
(一) 丰富省内产品供给,提升省内产品核心技术价值 | 第85页 |
(二) 降低外贸依存度,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 | 第85页 |
(三) 降低农业劳动密集程度,加快海洋产业崛起 | 第85-86页 |
(四) 大力发展制造业,创建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 | 第86-87页 |
(五) 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加快金融业、旅游业发展步伐 | 第87-88页 |
(六) 加快流通部门发展,人流、物流、信息流高速畅通 | 第88-89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附录 | 第94-102页 |
个人简历 | 第102-103页 |
在学习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