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1-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17-29页 | 
| ·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7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 ·观察病例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脱落病例标准 | 第18-19页 | 
|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8页 | 
|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8-19页 | 
| ·脱落病例标准 | 第19页 | 
| ·临床资料 | 第19-20页 | 
| ·病例来源 | 第19页 | 
| ·性别比较 | 第19-20页 | 
| ·年龄分布比较 | 第20页 | 
| ·治疗方法 | 第20-22页 | 
| ·治疗药物 | 第20页 | 
| ·基础治疗(两组相同) | 第20-21页 | 
| ·分组药物治疗 | 第21页 | 
| ·疗程 | 第21页 | 
| ·观察记录方式 | 第21-22页 | 
| ·护理方法 | 第22-24页 | 
| ·对照组护理 | 第22-23页 | 
| ·治疗组护理 | 第23-24页 | 
| ·观测指标 | 第24-26页 | 
| ·基本信息 | 第24页 | 
| ·安全性检测指标 | 第24页 | 
| ·疗效性检测指标 | 第24-26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6-28页 | 
|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第26-27页 | 
|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27页 | 
|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7页 | 
| ·护理效果评分 | 第27-28页 | 
| ·统计方法 | 第28-29页 | 
| 3. 结果 | 第29-38页 | 
| ·观察病例 | 第29页 | 
| ·治疗前后两组疗效及相关指标分析 | 第29-37页 | 
| ·总疗效比较 | 第29页 | 
|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 第29-30页 | 
|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第30-31页 | 
|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RP水平比较 | 第31-33页 | 
|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UA水平比较 | 第33-34页 | 
|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ESR水平比较 | 第34-35页 | 
|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水平比较 | 第35-36页 | 
|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护理评价量表比较 | 第36-37页 | 
|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分析 | 第37-38页 | 
| 4. 讨论 | 第38-53页 | 
| ·痛风的中医学、西医学认识 | 第38-44页 | 
| ·中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 第38-41页 | 
| ·现代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 第41-44页 | 
| ·痛风中医护理的研究 | 第44-47页 | 
| ·痛风康的立论依据 | 第47-48页 | 
| ·痛风康的组成及方解 | 第48-51页 | 
| ·痛风康与中医护理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和优势 | 第51-53页 | 
| 5. 结论 | 第53-54页 | 
| 6. 问题与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综述 | 第58-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附表 | 第64-69页 | 
| 个人简介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