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扶贫开发“双到”模式探析--以梅州兴宁市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阐释和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贫困的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贫困的界定 | 第14-15页 |
·贫困标准 | 第15-16页 |
·贫困程度的测量 | 第16页 |
·相关理论阐述 | 第16-19页 |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能力贫困理论 | 第17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18页 |
·系统论、协同论等理论 | 第18-19页 |
·关于扶贫模式的研究 | 第19-22页 |
·扶贫模式的概念 | 第19页 |
·关于扶贫模式的研究 | 第19-20页 |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模式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广东省对农村贫困的治理 | 第22-30页 |
·广东省贫困的类型及特点 | 第22页 |
·广东省的扶贫历程和政策 | 第22-24页 |
·广东省“双到”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 | 第24-30页 |
第四章 兴宁市“双到”扶贫实证分析 | 第30-44页 |
·兴宁市的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兴宁市贫困状况和贫困原因 | 第31-36页 |
·兴宁市的整体贫困原因 | 第31-32页 |
·贫困村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农户贫困的原因 | 第34-36页 |
·兴宁市“双到”扶贫措施和成效 | 第36-39页 |
·兴宁市“双到”扶贫措施 | 第36-38页 |
·兴宁市“双到”扶贫成效 | 第38-39页 |
·兴宁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共性和特性 | 第39-41页 |
·兴宁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共性 | 第39-40页 |
·兴宁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特性 | 第40-41页 |
·“双到”扶贫工作存在和需解决的问题 | 第41-44页 |
·帮扶单位实力不同引起的不平衡问题 | 第41页 |
·短期见效与长期发展的问题 | 第41-42页 |
·贫困户的界定与甄别问题 | 第42-43页 |
·帮扶主体与对象之间责、权、利不对称的问题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完善广东省“双到”扶贫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44-49页 |
·建立协同扶贫格局 | 第44-45页 |
·完善扶贫考核机制和监测 | 第45-46页 |
·以区域产业开发为抓手 | 第46-47页 |
·构建扶资资讯平台 | 第47-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件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