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

罗替戈汀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2页
   ·引言第10页
   ·透皮贴剂研究进展第10-11页
     ·西药透皮贴剂第10-11页
     ·中药透皮贴剂第11页
   ·影响药物经皮给药吸收的因素第11-13页
     ·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第11-12页
     ·皮肤的生理因素第12-13页
     ·给药系统的特性第13页
   ·药物透皮性能的改善办法第13-15页
     ·促进剂的应用第13-14页
     ·物理渗透法第14-15页
   ·经皮给药系统种类第15-16页
   ·皮肤渗透试验第16-18页
     ·皮肤样本的选择及取皮方法第16页
     ·皮肤渗透实验方法研究第16-18页
   ·罗替戈汀简介第18-20页
     ·作用机制第18页
     ·药动学第18-19页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第19-20页
     ·剂型研究第20页
   ·研究目的、意义及实验方案第20-22页
第二章 罗替戈汀经皮给药系统的处方设计研究第22-35页
   ·实验材料第22-23页
   ·仪器与设备第23页
   ·罗替戈汀贴剂处方设计前期工作第23-26页
     ·罗替戈汀的理化常数第23-26页
     ·结果与讨论第26页
   ·罗替戈汀经皮给药系统处方研究第26-35页
     ·贴剂的制备工艺第26-27页
     ·组成成分的选择第27页
     ·促渗剂的筛选第27-30页
       ·仪器与实验材料第27-28页
       ·色谱条件第28页
       ·实验过程第28-30页
       ·结论第30页
     ·促渗剂 A 浓度的选择第30-32页
     ·压敏胶含量的选择第32-35页
       ·初粘力测定第32-33页
       ·持粘力的测定第33-34页
       ·结果与讨论第34-35页
第三章 罗替戈汀分析方法研究第35-44页
   ·罗替戈汀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第35-36页
     ·仪器及试药第35页
     ·样品溶液制备第35页
     ·检测波长的选择第35-36页
   ·罗替戈汀含量测定 HPLC 法研究第36-40页
     ·仪器与试药第36页
     ·色谱条件第36页
     ·溶液的制备第36-37页
     ·方法学验证第37-40页
   ·罗替戈汀经皮给药系统中有关物质 HPLC 法研究第40-43页
     ·等度洗脱和梯度洗脱条件的比较研究第40-42页
     ·梯度洗脱方法学验证第42-43页
   ·结果与结论第43-44页
第四章 罗替戈汀透皮贴剂性能评价第44-56页
   ·粘性性能评价第44页
     ·初粘力的测定第44页
     ·持粘力的测定第44页
   ·体外释放度检查第44-51页
     ·仪器与试药第45-46页
     ·色谱条件第46页
     ·检查方法的确立第46-47页
       ·转速的选择第46页
       ·释放介质的筛选第46-47页
       ·结果及讨论第47页
     ·释放曲线实验第47-50页
       ·色谱条件第47-48页
       ·方法学验证第48-50页
     ·释放度测定第50-51页
   ·体外经皮透过性的测定第51-56页
     ·色谱条件第51页
     ·仪器与试药第51-52页
     ·透皮性能重现性考察第52-53页
     ·国内外产品透皮性能比较第53-55页
       ·体外透皮过程第53-54页
       ·贴片及皮肤中药物残留量的测定第54-55页
     ·讨论第55-56页
第五章 罗替戈汀经皮给药系统质量标准研究第56-68页
   ·罗替戈汀经皮给药系统性状第56页
   ·鉴别第56-57页
     ·紫外分光光度法第56页
     ·高效液相色谱保留值法第56-57页
   ·含量均匀度的检查第57-59页
     ·仪器、试药、色谱条件第57-58页
     ·试验结果第58-59页
   ·释放度第59-60页
     ·仪器与释放条件第59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9-60页
   ·有关物质第60-61页
     ·仪器及试药第60页
     ·色谱条件第60页
     ·样品测定第60页
     ·实验结果第60-61页
   ·破坏性试验第61-62页
     ·酸破坏第61页
     ·碱破坏第61页
     ·氧化破坏第61页
     ·光照破坏第61-62页
   ·残留溶剂第62-68页
     ·乙酸乙酯的检测第62-68页
       ·仪器及色谱条件第62页
       ·方法学考察第62-66页
       ·样品测定及结果第66-68页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大分子拆分氧氟沙星对映体的研究
下一篇:新型磁场场流分离体系的构建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