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1 绪论 | 第13-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无证书聚合签名现状 | 第15-16页 |
| ·漫游认证现状 | 第16-18页 |
| ·移动注册认证现状 | 第18-19页 |
| ·选题目的与选题意义 | 第19-20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0-21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1-23页 |
| 2 基础知识 | 第23-31页 |
| ·基于证书的公钥密码系统 | 第23-24页 |
| ·双线性对 | 第24-25页 |
| ·基本定义和性质 | 第24页 |
| ·大数库简介 | 第24-25页 |
| ·相关数学困难问题 | 第25-26页 |
| ·Hash 函数 | 第26页 |
| ·随机预言机模型 | 第26-27页 |
| ·协议组合逻辑 | 第27-31页 |
| 3 无证书聚合签名的研究与设计 | 第31-59页 |
| ·数字签名 | 第31-32页 |
| ·无证书聚合签名背景 | 第32-33页 |
| ·无证书聚合签名的一般性定义和安全模型 | 第33-38页 |
| ·一般性定义 | 第33-34页 |
| ·安全模型 | 第34-38页 |
| ·高效的无证书聚合签名算法 | 第38-47页 |
| ·高效的无证书聚合签名算法描述 | 第38-39页 |
| ·正确性 | 第39页 |
| ·安全性证明 | 第39-47页 |
| ·高安全性的无证书聚合签名算法 | 第47-57页 |
| ·高安全性的无证书聚合签名算法描述 | 第47-48页 |
| ·正确性 | 第48页 |
| ·安全性证明 | 第48-57页 |
| ·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4 统一的隐私保护漫游认证方法研究 | 第59-85页 |
| ·引言 | 第59-62页 |
| ·隐私保护漫游认证的安全需求与攻击模型 | 第62-63页 |
| ·安全需求 | 第62页 |
| ·攻击模型 | 第62-63页 |
| ·统一的隐私保护漫游认证方法 | 第63-69页 |
| ·符号表示 | 第63页 |
| ·系统初始化 | 第63-65页 |
| ·统一的隐私保护漫游认证方法描述 | 第65-67页 |
| ·聚合验证机制 | 第67-68页 |
| ·接入网络选择机制 | 第68-69页 |
| ·安全性分析 | 第69-79页 |
| ·基于PCL的形式化安全性证明 | 第69-75页 |
| ·基于安全需求的分析 | 第75-77页 |
| ·基于攻击模型的分析 | 第77-78页 |
| ·安全性对比 | 第78-79页 |
| ·实现和性能分析 | 第79-83页 |
| ·计算效率分析 | 第80-82页 |
| ·通信效率分析 | 第82-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 5 基于本地验证撤销群签名的隐私保护注册认证方法研究 | 第85-115页 |
| ·引言 | 第85-89页 |
| ·移动IP简介 | 第85-86页 |
| ·移动IP中的注册认证 | 第86-87页 |
| ·有连接的移动注册 | 第87-89页 |
| ·隐私保护注册认证的安全需求与攻击模型 | 第89-90页 |
| ·安全需求 | 第89页 |
| ·攻击模型 | 第89-90页 |
| ·相关知识 | 第90-92页 |
| ·VLRGS 算法 | 第90-91页 |
| ·向量网的关键技术 | 第91-92页 |
| ·移动IP中基于VLRGS的隐私保护注册认证方法 | 第92-99页 |
| ·符号表示 | 第92页 |
| ·系统初始化 | 第92-94页 |
| ·移动IP中基于VLRGS的稳私保护注册认证方法描述 | 第94-98页 |
| ·接入路由器选择机制 | 第98-99页 |
| ·移动VN中基于VLRGS的有连接注册认证 | 第99-101页 |
| ·移动向量网协议 | 第99-101页 |
| ·移动VN中基于VLRGS的有连接注册认证方法描述 | 第101页 |
| ·安全性分析 | 第101-110页 |
| ·基于PCL的形式化安全性证明 | 第101-107页 |
| ·基于安全需求的分析 | 第107-108页 |
| ·基于攻击模型的分析 | 第108-109页 |
| ·安全性对比 | 第109-110页 |
| ·性能分析 | 第110-114页 |
| ·MIP-VLRGS的性能分析 | 第110-113页 |
| ·MVNP-VLRGS的性能分析 | 第113-1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 6 结束语 | 第115-117页 |
| ·工作总结 | 第115-116页 |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6-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27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7-131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