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土地问题论文

农地非农化进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9页
 一、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第9-11页
 二、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1-16页
 三、 论文的框架第16-17页
 四、 研究方法第17页
 五、 创新之处第17-19页
第一章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19-32页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9-20页
  一、 农地第19页
  二、 农地非农化第19-20页
  三、 农地非农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第20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第20-24页
  一、 地租理论第20-22页
  二、 地价理论第22-23页
  三、 收入分配理论第23-24页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家的相关理论第24-30页
  一、 地租理论第24-26页
  二、 地价理论第26-27页
  三、 收入分配理论第27-29页
  四、 产权理论第29-30页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二章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和征地补偿制度的历史变迁第32-41页
 第一节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第32-34页
  一、 农民土地所有制:单一土地私有产权结构第32页
  二、 初级社: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初次分离第32页
  三、 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土地产权高度集中第32-33页
  四、 土地承包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再次分离第33-34页
 第二节 我国征地补偿制度的历史变迁第34-40页
  一、 1950—1992,计划经济体制下土地征用补偿的制度和法规第34-37页
  二、 1992—至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变迁第37-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我国农地非农化进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41-52页
 第一节 农地非农化进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第41-45页
  一、 农地价值被低估,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不合理第41-42页
  二、 地方政府在农地非农化中获取巨大收益第42-44页
  三、 失地农民权益受损严重,农民与政府之间矛盾升级第44页
  四、 村委会成员可以左右集体土地收益第44-45页
 第二节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平的原因第45-51页
  一、 法律对公共利益的界定模糊,造成征地范围过大第45-46页
  二、 农地产权制度不健全,农民缺失对土地的发展权第46-48页
  三、 农地非农化的经济转型背景第48-49页
  四、 地方政府职能错位,对“土地财政”依赖性增强第49-50页
  五、 村委会的双重“代理”身份使农民利益让位于公权力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我国农地非农化进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实证分析第52-70页
 第一节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的实证分析第52-62页
  一、 各数据的测算第52-58页
  二、 数据之间的对比第58-62页
 第二节 农民应获土地补偿款的缺口——以上海市为例第62-66页
  一、 政策标准第62-63页
  二、 定量分析第63-66页
 第三节 农民所获土地补偿款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第66-69页
  一、 相关数据选取第66-67页
  二、 建立模型第67-68页
  三、 实证结果分析第68-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我国农地非农化进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公平分配制度的构建第70-83页
 第一节 国外征地补偿制度的比较及借鉴第70-71页
  一、 国外征地补偿制度的比较第70-71页
  二、 国外征地补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第71页
 第二节 构建土地增值收益公平分配制度的基本思路第71-74页
  一、 应遵循的原则第71-72页
  二、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标准的确定第72-74页
 第三节 构建土地增值收益公平分配制度的政策保障第74-82页
  一、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第75-77页
  二、 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第77-79页
  三、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第79-82页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结语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致谢第89-9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构成研究
下一篇:中美农产品贸易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