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4-18页 |
·地理位置 | 第14-15页 |
·地形地貌 | 第15页 |
·土壤 | 第15-16页 |
·水文 | 第16-17页 |
·植被 | 第17页 |
·气候概况 | 第17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17-18页 |
·数据来源 | 第18-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气象灾害风险基本概念及其内涵 | 第19-20页 |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原则 | 第20页 |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方法 | 第20-23页 |
第2章 气象灾害特征及指标 | 第23-33页 |
·干旱 | 第23-26页 |
·干旱指标 | 第23-24页 |
·干旱的月际变化 | 第24-25页 |
·干旱的年际变化 | 第25-26页 |
·暴雨洪涝 | 第26-27页 |
·霜冻 | 第27-28页 |
·高温热浪 | 第28页 |
·大风 | 第28-29页 |
·大风年际变化特征 | 第28-29页 |
·大风月变化特征 | 第29页 |
·冰雹 | 第29-31页 |
·冰雹发源地及其行进路线 | 第29-30页 |
·冰雹特征 | 第30-31页 |
·雷电 | 第31-32页 |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 第32-33页 |
第3章 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 | 第33-47页 |
·粮食作物的农业气象指标 | 第33-37页 |
·作物与温度 | 第33-34页 |
·作物与水分 | 第34-36页 |
·作物与光照 | 第36-37页 |
·主要病害发生的气象指标 | 第37-38页 |
·玉米大斑病 | 第37页 |
·小麦锈病(黄疸) | 第37-38页 |
·小麦赤霉病 | 第38页 |
·主要虫害发生的气象指标 | 第38-39页 |
·粘虫(夜盗虫) | 第38页 |
·玉米螟 | 第38-39页 |
·主要农作物不同发育时段要求的气象条件指标 | 第39-41页 |
·玉米 | 第39-40页 |
·春小麦 | 第40-41页 |
·设施农业气象指标 | 第41-47页 |
·持续低温寡照预报指标 | 第42页 |
·雪灾预报指标 | 第42页 |
·冻害预报指标 | 第42页 |
·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指标 | 第42页 |
·设施农业气象条件监测评估 | 第42-43页 |
·监测评估产品服务指标 | 第43页 |
·监测评估内容 | 第43-45页 |
·日光温室和大棚果类蔬菜育苗温度指标 | 第45-46页 |
·日光温室和大棚病虫害发生流行的气象指标 | 第46-47页 |
第4章 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 第47-63页 |
·干旱风险区划 | 第47-49页 |
·春旱 | 第47-48页 |
·夏旱 | 第48-49页 |
·秋旱 | 第49页 |
·暴雨洪涝风险区划 | 第49-50页 |
·霜冻风险区划 | 第50-52页 |
·高温风险区划 | 第52-53页 |
·冰雹风险区划 | 第53-54页 |
·大风风险区划 | 第54-55页 |
·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 | 第55-57页 |
·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指标确定及区划方法 | 第55-56页 |
·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图的制作 | 第56-57页 |
·设施农业(蔬菜)精细化种植区划 | 第57-59页 |
·制约因素分析 | 第57页 |
·区划因子选定 | 第57-58页 |
·分区评述 | 第58-59页 |
·气象灾害对敏感行业的影响 | 第59-63页 |
·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 第59-60页 |
·气象灾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 第60页 |
·气象灾害对电力的影响 | 第60-61页 |
·气象灾害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 第61页 |
·气象灾害对保险业的影响 | 第61页 |
·气象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 | 第61-62页 |
·气象灾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62-63页 |
第5章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 第63-73页 |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原则 | 第63-64页 |
·非工程性措施 | 第64-70页 |
·防灾减灾指挥系统建设 | 第64-65页 |
·气象灾害监测监控 | 第65页 |
·气象灾害预测预警 | 第65-66页 |
·气象灾害防御 | 第66-70页 |
·工程性措施 | 第70-73页 |
·防汛抗旱工程 | 第70页 |
·城市防洪工程 | 第70-71页 |
·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 第71页 |
·防雷工程 | 第71页 |
·应急避险工程 | 第71页 |
·信息网络工程 | 第71-72页 |
·应急保障工程 | 第72-7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6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3-75页 |
·研究特色 | 第75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