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全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6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主要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土壤中有效态钒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16-25页 |
·钒的来源 | 第16-18页 |
·土壤中钒的存在形态 | 第18-19页 |
·土壤中钒的生物有效性和生物效应 | 第19-21页 |
·钒的生物有效性 | 第19-20页 |
·钒的生物效应 | 第20-21页 |
·土壤中有效态钒的提取方法 | 第21-22页 |
·土壤痕量钒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国内外痕量钒的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痕量钒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土壤中有效态钒的最佳提取剂筛选 | 第25-33页 |
·引言 | 第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供试土壤 | 第25-26页 |
·供试仪器和试剂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28页 |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2页 |
·提取剂种类及提取量 | 第28-30页 |
·提取剂对土壤有效态钒测定方法的干扰 | 第30-31页 |
·不同测定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土壤中有效态钒的最佳提取条件确定 | 第33-39页 |
·引言 | 第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供试土壤 | 第33页 |
·供试试剂与设备 | 第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38页 |
·最佳提取时间的确定 | 第34-35页 |
·最佳土液比的确定 | 第35-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土壤中有效态钒的分析方法确定 | 第39-50页 |
·引言 | 第39-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供试土壤 | 第40页 |
·供试植物 | 第40页 |
·供试试剂与设备 | 第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9页 |
·不同浓度钒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42-44页 |
·不同浓度钒对植物吸收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土壤中有效态钒分析方法确定 | 第46-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第六章 土壤有效态钒提取机理的探讨 | 第50-60页 |
·引言 | 第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供试材料 | 第50-51页 |
·供试试剂与设备 | 第51页 |
·研究方法 | 第51-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9页 |
·土壤中提取态钒与土壤中钒形态的关系 | 第52-56页 |
·土壤中有效态钒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第56-58页 |
·土壤有效态钒与土壤全量钒的关系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第七章 土壤有效态钒测定方法在石油-钒复合污染土壤研究中的应用 | 第60-65页 |
·引言 | 第60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60-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供试材料 | 第61页 |
·供试试剂与仪器 | 第61页 |
·研究方法 | 第61-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4页 |
·添加石油后土壤有效态钒的变化 | 第62-63页 |
·复合污染中有效态钒与全量钒的关系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全文结论 | 第65-67页 |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