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7-25页 |
·红茶萎凋工序研究概述 | 第17-20页 |
·萎凋及揉捻等过程中鲜叶物理特性的动态变化 | 第17页 |
·萎凋过程中鲜叶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 | 第17-20页 |
·萎凋过程中鲜叶品质酶活的动态变化 | 第20页 |
·红茶萎凋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萎凋温湿度的调控 | 第20-21页 |
·萎凋光照条件的调控 | 第21-22页 |
·萎凋气体流通的调控 | 第22-23页 |
·其他萎凋调控技术 | 第23页 |
·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萎凋温湿度对鲜叶呼吸作用和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25-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5-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实验处理 | 第26页 |
·工艺流程 | 第26页 |
·取样方法 | 第26页 |
·物理特性、生化成分、酶活及 CO2释放量的检测方法 | 第26-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42页 |
·萎凋温湿度对鲜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 第29-33页 |
·萎凋温湿度对鲜叶呼吸特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萎凋温湿度对鲜叶生化成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 第34-39页 |
·萎凋温湿度对后续加工工序和成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39-42页 |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三章 萎凋光照强度对鲜叶呼吸作用和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44-53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4页 |
·鲜叶原料 | 第44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实验处理 | 第44页 |
·工艺流程、取样方法以及理化特性和 CO2释放量的检测方法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萎凋光照强度对鲜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萎凋光照强度对萎凋叶呼吸特性的影响 | 第47页 |
·萎凋光照强度对鲜叶生化成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 第47-49页 |
·萎凋光照强度对后续加工工序和成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49-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萎凋通氧量对鲜叶呼吸作用和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53-61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3页 |
·鲜叶原料 | 第53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实验处理 | 第53页 |
·工艺流程、取样方法以及理化特性和 CO_2释放量的检测方法 | 第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60页 |
·萎凋通氧量对鲜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 第53-56页 |
·萎凋通氧量对鲜叶生化成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 第56-59页 |
·不同萎凋通氧量对成茶茶色素、茶黄素组分以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59-60页 |
·讨论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响应面设计优化萎凋参数 | 第61-70页 |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鲜叶原料 | 第61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实验设计 | 第61-62页 |
·工艺流程、取样方法以及生化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方法 | 第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68页 |
·萎凋末期生化成分与成茶感官品质相关性研究 | 第62-63页 |
·以萎凋末期儿茶素总量优化萎凋参数 | 第63-65页 |
·以萎凋末期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总量优化萎凋参数 | 第65-67页 |
·以成茶感官得分优化萎凋参数 | 第67-68页 |
·讨论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0-72页 |
·本文总结 | 第70-71页 |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