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点萃取光度法检测环境样品中痕量重金属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铅的概述 | 第9-10页 |
| ·锑的概述 | 第10页 |
| ·铅的测定方法 | 第10-11页 |
| ·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痕量铅 | 第10-11页 |
| ·浊点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痕量铅 | 第11页 |
| ·浊点萃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铅 | 第11页 |
| ·锑的测定方法 | 第11-12页 |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浊点萃取概论 | 第13-24页 |
| ·浊点萃取概述 | 第13-16页 |
| ·浊点萃取原理 | 第13-15页 |
| ·产生浊点现象的原因 | 第15页 |
| ·浊点萃取的步骤 | 第15-16页 |
| ·影响浊点萃取效率的因素 | 第16-17页 |
| ·表面活性剂类型 | 第16页 |
| ·表面活性剂浓度 | 第16页 |
| ·pH值 | 第16-17页 |
| ·平衡温度和时间 | 第17页 |
| ·添加剂 | 第17页 |
| ·搅拌 | 第17页 |
| ·CPE法与其它萃取方法的比较 | 第17-18页 |
| ·超临界萃取 | 第17-18页 |
| ·超声萃取 | 第18页 |
| ·液相微萃取 | 第18页 |
| ·浊点萃取的未来研究方向 | 第18-19页 |
| ·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9页 |
| ·浊点萃取与分析技术联用现状 | 第19-21页 |
| ·浊点萃取-分光光度法联用 | 第19页 |
| ·浊点萃取-原子吸收光谱法联用 | 第19-20页 |
| ·浊点萃取-紫外光谱法联用 | 第20-21页 |
| ·浊点萃取-气相色谱法联用 | 第21页 |
| ·浊点萃取-毛细管电泳法联用 | 第21页 |
| ·浊点萃取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 ·浊点萃取在测定痕量金属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金属离子 | 第21-22页 |
| ·金属螯合物 | 第22页 |
| ·浊点萃取在萃取环境样品中有机污染物的应用 | 第22-23页 |
| ·多环芳烃 | 第22页 |
| ·萘酚 | 第22-23页 |
| ·在生物学上的应用 | 第23页 |
| ·分离与纯化蛋白质 | 第23页 |
| ·小结与展望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浊点萃取-紫外光度法测定铅的研究 | 第24-38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24页 |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4页 |
|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 ·实验内容 | 第25-37页 |
| ·铅的吸收光谱 | 第25页 |
| ·优化条件试验 | 第25-32页 |
| ·pH的影响 | 第25-26页 |
| ·缓冲溶液加入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 ·Triton X-114加入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 ·碘化钾-抗坏血酸加入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加热温度及搅拌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加热时间的影响 | 第30-31页 |
| ·稳定性试验 | 第31-32页 |
| ·干扰离子影响实验 | 第32-33页 |
| ·体系的性质 | 第33-37页 |
| ·工作曲线的回归方程及灵敏度、检出限 | 第33-34页 |
| ·样品分析及准确度、精密度检验 | 第34页 |
| ·茶叶分析及加标回收结果 | 第34-35页 |
| ·树叶分析及加标回收结果 | 第35-36页 |
| ·南湖水分析及加标回收结果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浊点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锑的研究 | 第38-49页 |
|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38-39页 |
| ·实验药品 | 第38页 |
|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 ·实验基本原理 | 第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 ·实验内容 | 第39-45页 |
| ·锑的吸收光谱 | 第39-40页 |
| ·优化条件试验 | 第40-45页 |
| ·盐酸的加入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 ·表面活性剂Triton X-114加入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平衡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 第42-44页 |
| ·显色体系的稳定性 | 第44-45页 |
| ·方法选择性实验 | 第45页 |
| ·体系性质 | 第45-48页 |
| ·工作曲线的回归方程及灵敏度、检出限 | 第45-47页 |
| ·样品分析及准确度、精密度检验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附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