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PGA的机载机电系统通用远程接口单元设计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机载机电系统远程终端接口技术 | 第14-18页 |
·机载机电系统及综合化概述 | 第14-16页 |
·公共管理设备系统与接口技术 | 第16-17页 |
·机载接口的典型结构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本文的工作内容 | 第21-23页 |
·本文的工作内容与创新点 | 第21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机载机电系统通用远程接口单元的方案设计 | 第23-32页 |
·设计需求分析 | 第23-26页 |
·机载机电系统的信号分析 | 第23-24页 |
·通用远程接口单元的功能需求 | 第24-25页 |
·系统设计的目标 | 第25-26页 |
·提高接口通用性的关键技术 | 第26-30页 |
·基于开关矩阵信号的自由选通 | 第27-28页 |
·基于 FPGA 模块化设计 | 第28-29页 |
·基于动态重构技术的软件设计 | 第29-30页 |
·通用远程接口单元的总体方案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通用远程接口单元的硬件设计 | 第32-52页 |
·系统的硬件框架 | 第32-33页 |
·基于 FPGA 的核心控制电路 | 第33-36页 |
·控制器芯片的选择 | 第33-34页 |
·Virtex-4 XC4VSX25 介绍 | 第34-36页 |
·开关矩阵电路设计 | 第36-41页 |
·开关矩阵原理和分类 | 第36-37页 |
·模拟开关矩阵 MT8816 | 第37-39页 |
·MT8816 的接口电路 | 第39-41页 |
·双冗余 CAN 总线通信电路设计 | 第41-45页 |
·CAN 总线通信技术与双冗余组网 | 第41-42页 |
·双通道 CAN 接口电路设计 | 第42-45页 |
·液晶显示模块设计 | 第45-48页 |
·TS1602 模块的原理 | 第45-47页 |
·液晶显示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 第47-48页 |
·功能模块设计 | 第48-52页 |
·模数转换电路 | 第49-50页 |
·模拟信号输出电路 | 第50-52页 |
第四章 通用远程接口单元的软件设计 | 第52-68页 |
·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52-54页 |
·模块化的软件设计总体框架 | 第52-53页 |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第53-54页 |
·Xilinx FPGA 工程开发方法 | 第54-56页 |
·Xilinx FPGA 软件设计流程 | 第54-55页 |
·仿真验证与测试文件 | 第55-56页 |
·功能模块的软件设计与仿真 | 第56-66页 |
·开关矩阵的程序设计 | 第56-58页 |
·CAN 通信冗余电路程序设计 | 第58-61页 |
·液晶显示模块的程序设计 | 第61-63页 |
·信号采集与处理模块程序设计 | 第63-66页 |
·机载机电系统程序设计方法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动态可重构技术在通用接口中的应用 | 第68-85页 |
·基于 FPGA 的可重构技术 | 第68-70页 |
·可重构技术的原理及分类 | 第68-69页 |
·动态可重构的实现方法 | 第69-70页 |
·基于 EAPR 软件流程的动态可重构设计 | 第70-75页 |
·开发工具——PlanAhead12.2 | 第70页 |
·EAPR 的设计流程 | 第70-75页 |
·IP 核在动态重构中调用方法 | 第75-79页 |
·非重构设计 IP 核的一般调用过程 | 第75-77页 |
·动态重构设计中的 IP 核调用过程 | 第77-79页 |
·动态重构技术在机载机电系统中的应用 | 第79-85页 |
·接口设计中静态模块和动态模块划分 | 第80页 |
·接口设计中动态模块功能配置过程 | 第80-85页 |
第六章 通用远程接口单元测试与验证 | 第85-94页 |
·机载机电系统仿真平台介绍 | 第85-87页 |
·仿真平台的总体结构 | 第85页 |
·机载信号激励板 | 第85-86页 |
·远程测控 | 第86-87页 |
·机载机电子系统系统应用测试 | 第87-90页 |
·起落架收放系统控制模拟实验 | 第87-88页 |
·液压泵输出压力信号采集 | 第88-90页 |
·动态可重构实验 | 第90-94页 |
·动态重构在不同机载子系统中应用 | 第90-91页 |
·基于动态重构的故障隔离技术 | 第91-92页 |
·系统在线实时更新技术 | 第92-9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4-96页 |
·全文总结 | 第94-95页 |
·研究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