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偿二代的借鉴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导论 | 第9-17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9-11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2 偿付能力监管理论概述 | 第17-24页 |
·保险监管产生的原因、目标 | 第17-18页 |
·偿付能力监管的理论概述 | 第18-21页 |
·偿付能力定义 | 第18-19页 |
·偿付能力监管理论 | 第19-20页 |
·偿付能力监管理论模型 | 第20-21页 |
·偿付能力监管原则 | 第21页 |
·偿付能力监管模型基本原理 | 第21-24页 |
3 保险及保险监管的发展与现状 | 第24-29页 |
·我国保险业发展情况 | 第24-26页 |
·我国保险业发展历史 | 第24-25页 |
·保险业现状及特点 | 第25-26页 |
·我国保险监管发展情况 | 第26-29页 |
·保监会成立之前的监管 | 第26-27页 |
·保监会成立之后的监管 | 第27-29页 |
4 国际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模式简述 | 第29-40页 |
·欧盟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模式 | 第29-36页 |
·欧盟SolvencyⅠ | 第29-31页 |
·欧盟SolvencyⅡ | 第31-36页 |
·美国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模式 | 第36-37页 |
·英国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模式 | 第37-38页 |
·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的监管理念 | 第38-40页 |
5 对现行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评价 | 第40-54页 |
·对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评价标准 | 第40-42页 |
·对监管体系的评价 | 第42-47页 |
·对激励性的评价 | 第42-43页 |
·对风险导向的评价 | 第43页 |
·对保险市场成本影响的评价 | 第43-44页 |
·对市场价值一致性的评价 | 第44页 |
·对信息透明度的评价 | 第44-45页 |
·对简单性和公平性的评价 | 第45-46页 |
·对管理因素的评价 | 第46页 |
·对集团监管的评价 | 第46-47页 |
·我国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实证研究 | 第47-51页 |
·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51-54页 |
·监管模型存在不足 | 第51-52页 |
·监管指标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 第52-53页 |
·集团监管的不足 | 第53-54页 |
6 对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建设的建议 | 第54-60页 |
·完善我国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建议 | 第54-57页 |
·对第一支柱的建议 | 第54-55页 |
·对第二支柱的建议 | 第55页 |
·对第三支柱的建议 | 第55-56页 |
·对集团监管的建议 | 第56-57页 |
·完善我国偿付能力监管配套设施的建议 | 第57-58页 |
·明确保监会的定位 | 第57-58页 |
·精算人才的培养 | 第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