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3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 | 第7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7-12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13-20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一、 区域金融合作的层次安排 | 第13-14页 |
二、 金融合作程度的评价标准 | 第14页 |
第二节 最优货币区理论 | 第14-20页 |
一、 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早期衡量标准 | 第14页 |
二、 加入最优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14-20页 |
第二章 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程度的实证分析 | 第20-34页 |
第一节 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现状 | 第20-27页 |
一、 金融当局间的合作 | 第20-26页 |
二、 银行间的合作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模型与数据选取说明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消费风险分担模型 | 第28-33页 |
一、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 | 第30-31页 |
二、 模型估计方法选择 | 第31-33页 |
第四节 回归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程度偏低的原因 | 第34-41页 |
第一节 地缘政治矛盾的制约 | 第34-35页 |
一、 领土争端的存在 | 第34页 |
二、 政治意愿不强及外部势力的干涉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区域金融合作的经济基础欠佳 | 第35-38页 |
一、 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开放程度差异较大 | 第35-37页 |
二、 产业结构较为相似 | 第37页 |
三、 冲击的非对称性较明显 | 第37-38页 |
第三节 金融合作机制障碍 | 第38-41页 |
一、 合作机制功能的缺失与重叠并存 | 第38-39页 |
二、 成员国金融体系的相对不平衡 | 第39-40页 |
三、 汇率协调机制的选择缺乏共识 | 第40页 |
四、 区域内主导货币的缺失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其他区域金融合作的实践及启示 | 第41-47页 |
第一节 韩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实践 | 第41-43页 |
一、 确定合作战略与合作路径 | 第41-42页 |
二、 改善本国金融环境、健全自身金融体制 | 第42-43页 |
第二节 西非金融合作的实践 | 第43-44页 |
一、 借助外部推力巩固区域内金融合作 | 第43-44页 |
二、 健全金融合作的运行机制 | 第44页 |
第三节 区域金融合作的启示 | 第44-47页 |
一、 加强金融合作战略研究,健全金融产业 | 第45页 |
二、 建立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深化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建议 | 第47-56页 |
第一节 深化金融当局间的区域金融合作 | 第47-49页 |
一、 加大对话平台和协商机制的建设力度,增进彼此间的政治互信 | 第47-48页 |
二、 加强金融政策与金融法律的协调性 | 第48页 |
三、 深化区域金融监管合作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加快区域内金融市场间的融合速度 | 第49-53页 |
一、 扩大银行联合体规模,完善区域结算体系 | 第50页 |
二、 壮大区域债券市场规模,改善区域债券市场效率 | 第50-52页 |
三、 推进区域间股票市场合作 | 第52-53页 |
第三节 深化区域经贸合作,巩固区域金融合作的经济基础 | 第53-56页 |
一、 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 第54页 |
二、 扩大区域贸易规模及贸易开放程度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