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国内外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研究发展 | 第15-17页 |
·国外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发展概况 | 第15页 |
·我国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发展概况 | 第15-17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主要内容 | 第17页 |
·方法思路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地震活动性及地震地质环境构造 | 第19-26页 |
·地震活动性 | 第19-21页 |
·Omori 统计公式 | 第19-20页 |
·震级—频度关系式 | 第20-21页 |
·地震地质构造环境 | 第21-25页 |
·地震带划分 | 第22页 |
·断层活动性分析 | 第22-24页 |
·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 第26-34页 |
·概述 | 第26页 |
·潜在震源区划分 | 第26-28页 |
·划分原则 | 第26-27页 |
·各震级段潜在震源区边界的确定 | 第27-28页 |
·地震活动性参数 | 第28-31页 |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 M_(uz)确定的原则和依据 | 第28页 |
·起算震级 M_0 | 第28-29页 |
·震级频度关系式中的 b 值 | 第29页 |
·年平均发生率 v | 第29-30页 |
·潜在震源区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 第30-31页 |
·地震动衰减关系 | 第31页 |
·地震危险性计算方法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人造地震动时程及土层地震反应分析 | 第34-43页 |
·人造地震动时程 | 第34-39页 |
·数值模拟的原理和方法 | 第34-36页 |
·持时参数的确定 | 第36页 |
·椭圆模型的设计地震 | 第36-39页 |
·土层地震反应分析 | 第39-42页 |
·计算模型及方法简介 | 第40-41页 |
·土层地震反应动力参数确定的方法 | 第41页 |
·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的方法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 第43-54页 |
·地震勘探技术 | 第43-49页 |
·地震波传播的数学原理 | 第43-47页 |
·浅层地震勘探反射波法工作方法 | 第47-49页 |
·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技术 | 第49-53页 |
·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的原理 | 第50页 |
·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的工作方法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实例研究 | 第54-69页 |
·区域及近场区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地质构造条件实例 | 第54-57页 |
·地震活动性分析 | 第54-56页 |
·地震地质构造条件 | 第56-57页 |
·地震危险性分析 | 第57-60页 |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第60-61页 |
·场地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 第61-65页 |
·地震勘探方法原理及结果 | 第61-63页 |
·高密度电阻率法原理及结果 | 第63-65页 |
·工程场地类别及地震地质灾害 | 第65-66页 |
·场地土层地震反应计算结果 | 第66-68页 |
·场地设计地震动的确定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69-72页 |
·结论 | 第69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69-70页 |
·建议及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后记及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6页 |